《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有规定,征兵服役这些事儿,相关的决策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一起负责的。
特别是在战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能决定让 36 周岁到 45 周岁的男性公民去服现役。这个决策机制里头可有不少讲究,有很深的法理依据,也体现了独特的政治智慧,国家国防动员体系里特别关键的一部分,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先说说在宪法框架下的权力平衡和协作。国家宪法规定里,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按照《宪法》第八十九条第十款,它有“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的权力。中央军委根据《宪法》第九十三条,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这样的权力安排,就形成了“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二元共同治理的局面。
国务院靠着它那套从上到下的行政体系,调动资源的能力很强。
战争动员能很快在全国 31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市开展像兵役登记这类工作。
这行政效率有多高呢?就看 2020 年疫情期间,全国医疗物资的统筹调配工作,就知道国务院这效率可不是盖的。
中央军委因为掌握着全军实时的战备数据,能特别精准地算出各个战区需要多少兵员。就拿台海方向某集团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来说,能随时更新预备役人员的专业情况,保证征召的 36 到 45岁的人能符合战略需要。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宪法规定的框架里,虽然权力来源不一样,但相互配合得挺好,都是为了满足国防的需求。
把 36 到 45 岁男性公民在战时纳入征召范围,这背后可是有大战略考量的。从现在战争的形式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就像是技术兵种的储备库。
国家制造业里,中级以上的技工在这个年龄段的占比能达到 63%,像会数控机床操作、无人机维护这些军民都能用得上的技能的人,超过 1200 万。
一到战时,这些人能很快变成高技术兵种的力量。还有在指挥方面,现代合成旅需要不少营连级的指挥员,在 36 到 45 岁的退役军人里,有过尉官任职经历的就有 85 万。
2022 年朱日和对抗演练就证明了,召回 35 岁以上的预备役军官去当合成营参谋长的部队,在分析战场形势方面效率提高了不少。
国务院能通过财政部控制国防预算的拨款进度。
就像 2016 年军改的时候,退役安置费用的 70% 都是中央财政出的,这样国务院在决定要不要征召的时候,就能考虑国家经济能不能承受得住。
中央军委建立了兵员需求三级评估体系,就是战区、军种、军委联参部这三级,保证征召的规模刚好能满足作战任务的需要。
比如说在南海进行海空联合警巡的时候,需要的航空地勤人员,就能通过大数据从沿海 6 省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里选出来,精准地满足军事需求。
不过这个决策机制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也会遇到些难题。
一方面,90 后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形成了“421 家庭结构”,要是征召 36 到 45 岁的人,可能会出现家里顶梁柱没了这种社会问题。
45 岁这个年龄上限和信息化装备操作要求有点矛盾。
随着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国家的兵役决策机制也在加快往智能化方向转变。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已经和国家人口数据库连起来了,这样就能在72小时内精准找到要征召的人。
国务院政务服务平台还上线了“国防动员”模块,利用区块链技术,能清楚地查到跨部门资源是怎么来的。这些智能化手段让决策机制运行起来更高效、更准确了。
国家兵役制度里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决策这个机制,把咱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变成了很强的国防动员能力。
在现在这个世界变化特别快的大背景下,这个机制不光能有效应对那些传统的安全威胁,还建立起了一套平时和战时能灵活转换的治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