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案广为流传,张汶祥刺杀的对象是清政府两江总督马新贻。
这位两江总督位高权重,在大清总共有9位封疆大吏,两江总督管理范围有江西、安徽、江苏,也就是说这三个省的行政大权都握在马新贻手里。这么大一个官,结果被一个人给刺杀了,所以此案在晚清影响深远。同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不论案件多大,它不过是民间发生的案件,而且到最后水落石出。而“刺马案”最终没有定论,非但如此,这起案件还造成晚清政治格局的变化。
2007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其故事蓝本就是刺马案,影片就是按照刺马案可能发生的某一种情形去设计的。不难看出,这起案件仍然有很多人去关注和猜想。
1870年8月22日这一天,两江总督马新贻一早到江宁(今南京江宁区)靶场视察,下午返回官邸。在官邸后门,当时很多百姓都簇拥在附近,也许是想一睹马大人的威严,总之有不少人,马新贻骑马来到官邸后门,甩鞍下马准备往里进的时候,突然人群中蹿出一个中年男子,高喊“冤枉……冤枉……”。很明显这是让马大人给主持公道来了。
拦轿含冤在封建社会比较常见,电视剧《包青天》中这样的镜头非常多,因为百姓蒙冤,找更大的官做主也挺正常。当时马新贻也没当回事。按常理来说,含冤人见官跪下,要么磕头递上状子,要么直接口述被冤事实。但此时在马新贻跟前含冤的人,不但没有减速跪下,而是一个劲地往前冲。马新贻还是没当回事,觉得不过是百姓过激的冲动行为罢了。但说时迟那时快,中年男子迅速从腰间掏出一把尖刀朝马新贻刺去。
这一刀捅进马新贻的右肋,这一块连着肺和心脏,下刀很致命。当时乱作一团,但这个刺客杀完人没有走。官兵们把凶手五花大绑,同时赶紧找大夫抢救马新贻。
刺客就是张汶祥,他刺杀马新贻时嘴里一直念念有词,一套江湖口,说什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脑袋掉了碗大的疤,20年后我还是条好汉。”
马新贻不治身亡,百姓们议论开了,都不知道张汶祥跟这个两江总督大人有什么深仇大恨,有说张汶祥简直吃了雄心豹子胆,还有的说他肯定精神有问题等等,莫衷一是。
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朝廷对此三缄其口,不愿意对外界透露更多细节,这才有了民间各种猜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说法,就像《投名状》包括电视剧《刺马》里的版本,叫“为报杀兄夺嫂”之仇。
马新贻没有当官之前靠办团练起家,太平天国当时叫长矛起义,当时清政府军饷不够,军队实力更是不行,八旗子弟那时候养鸟、遛狗、斗蛐蛐,不务正业,武功早已荒废。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来势汹汹,清政府最后没辙只能让汉人自己组织武装,来应对太平天国。当然,这不是国家正规化武装,有点像民兵的性质。
马新贻当时在合肥办团练,倒没有直接跟洪秀全对战,而是先跟捻军打起来。捻军里有曹二虎和张汶祥两个小头领很会打仗,马新贻带兵不行,所以最后把自己也搭里了。
马新贻成了俘虏,张汶祥和曹二虎没有杀他,因为在形势没有明朗化之前,张汶祥这些人根本是意志不坚,所以那时候农民起义比较复杂,张汶祥等人也不是特别想跟清政府作对。如果真把马新贻杀了,张汶祥也怕遭到朝廷围攻。到最后张汶祥干脆想把马新贻放了,但马新贻不走。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吃了败仗,回去怕军法处置,说不定小命不保。就执意留在捻军里,说要报答张汶祥和曹二虎哥俩。
马新贻的性格就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在土匪窝待长了就免不有想法。他就跟张汶祥曹二虎两人说,你们这样占山为王靠打家劫舍过日子,整天提心吊胆的没个好,倒不如接受招安归顺朝廷,最后封妻荫子。这跟宋江劝兄弟们接受招安的套路一样。张汶祥一琢磨觉得马新贻说的是这个情况,总这样浪荡不是个事,归顺朝廷名正言顺,找个好归宿省得遭罪。哥俩认为张汶祥是读书人,见多识广,他说的准没错,跟了朝廷吃香喝辣的,比现在风餐露宿强百倍。
张汶祥曹二虎兄弟决定按照马新贻的办法投靠朝廷。结果3人结拜异姓兄弟,一序长幼。马新贻是大哥,曹二虎是老二,张汶祥老三。3人拧成一股绳,带着这帮起义军开始攻打太平天国。这帮人虽然落了草,可是能征会战,甚至出现了一些亡命徒,立下了不少功劳。《投名状》中庞青云率一支队伍困苏州攻打太平军,这一仗最为惨烈,庞青云立功后平步青云。但此时三人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阶级不一样。
张汶祥和曹二虎出身草莽,但马新贻本是从统治阶级分离出来的,时间一长,马新贻已生二心。如果说相安无事倒好,兄弟们不会反目,可偏偏马新贻看上了曹二虎的媳妇,而且两人已经暗通款曲。这还得了?朋友妻不可欺,何况还是八拜兄弟的妻子。
常言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马新贻心里清楚,这件事曹二虎若知道,兄弟做不成不说,自己肯定命丧其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把曹二虎约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把他杀了。这跟杀人灭口没什么两样。东窗事发后,其他人无所谓,但张汶祥胸有怒火,杀兄欺嫂让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非要替二哥报仇,这才有了后来的“刺马案”。
民间传说是口头文学的艺术加工,这种为兄嫂雪耻报仇的传说故事架构,直观感受江湖义气很浓,貌似合情合理。有爱恨情仇,有“三角恋”,还有让我们觉得“好让好报,恶人遭罪”最朴素的情感共鸣,所以张汶祥最后虽然也死了,但他大仇得报。就是说好人遭罪,但坏人必须自食恶果。可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个“版本”不合理。
倘若“刺马”之前发生了这么多的恩爱情仇,张汶祥在马新贻官邸附近等待他出现时高喊冤枉,马新贻怎么会听不出是张汶祥的声音,或者是不认识他?马新贻心里有鬼,一旦发现是张汶祥,他不得第一时间防范?再者,张汶祥被抓时,他说什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他是替哥哥雪耻,正义在自己手里,自己反正横竖是死了,哪怕马新贻没被刺死也会遗臭万年,完全可以把真相说出来,自己扬名立万了,但张汶祥没有。
张汶祥守口如瓶,意味着这件案子背后不简单。有专家指出,马新贻之死有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阴谋。此案跟曾国藩有关。
马新贻接的是曾国藩两江总督的位子,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后来马新贻死后,朝廷又把曾国藩调回来。前面我们知道,曾国藩团练形成湘军,后镇压太平军军功卓著,之后曾国藩的势力逐渐扩大江南半壁,他的亲信遍及整个江南。一段时间内,湘军不打仗了,这些人大都是鲁莽骁勇之人,闲下来不打仗又让他们当官,结果百姓难得安生。另外,慈禧认为曾国藩拥兵自重,势力范围太广,这对大清产生很大威胁,这就叫功高震主。《投名状》里庞青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最后遭到猜忌,他这种来自上头的压力,跟现实中曾国藩所面临的压力一样。
清政府“调虎离山”,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无形中剥夺他对江南军队的控制权,曾国藩无惧流言蜚语,为表忠心他欣然接受。最后两江总督由马新贻接任。可马新贻也面临一个问题,两江一带这些个地方势力,不怎么把自己放在眼里。
而马新贻新官上任还有另外一个使命,调查太平天国留下来的宝藏,洪秀全起义这么些年,按照清政府的猜想肯定是有家底的,可曾国藩湘军1864年攻陷南京后,什么也没找到,慈禧就认为是曾国藩私藏了。曾国藩已经位极人臣,也没有反心,为什么要贪那个财,不太合理。
但慈禧跟皇帝不这么想,认为是曾国藩暗中给自己攒钱,最后再反了朝廷。所以马新贻上任后,慈禧急招马新贻进宫,两人在养心殿密谋,慈禧让马新贻到江南给查查太平天国的家底,别让曾国藩给卷跑了。有人就说看到马新贻出养心殿时,浑身虚汗,魂不守舍。
马新贻之所以如此紧张,他心里明白,两江地界过去都是曾国藩的天下,无论是哪个小头目起来反他,准是一呼百应,他都自身难保,而慈禧又交给他这么大一个任务,虽然背后有慈禧照拂,但自己却始终置身于虎狼之地。这些不是无端猜测,这是“刺马案”过去三十多年后,马新贻的后人说出的真相。
说到这不难发现,张汶祥代表曾国藩在两江的利益,所以才刺杀马新贻,不准他在曾国藩的地盘捣乱,当然对于这么点大的小事,到未必是曾国藩指使,很可能是曾系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为了自己利益不受损害而出头,也有猜测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所为,他不想把自己和哥哥辛苦打下的地盘拱手让人,所以培养了张汶祥这么一个刺客,当然曾国荃肯定也对张汶祥给出承诺,张汶祥就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家人荣华富贵。所以张汶祥在刺杀马新贻时喊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足为奇。这也是张汶祥对幕后主使隔空对话,自己命已经豁出去了,你可要把我的家人安排好。
“刺马案”发生后,江南一带乱作一团,但此地不能没有主心骨,而面对朝廷的诸多质疑,曾国藩始终清者自清,任凭皇帝召唤。朝廷最后为了稳定这块势力,又让曾国藩重新继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去世后,经过短暂过度,朝廷开始裁撤湘军,把江南一带的湘军势力极力压缩,朝廷自认这样便可高枕无忧。但裁撤湘军是把双刃剑,这样做也使得安徽江西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军事布防削弱。到了19世纪末,许多列强都从这边直接打进来,清政府海防能力急剧下降。
所以,张汶祥刺杀马新贻之后,整个清政府的格局发生了重要转变。因此,晚清四大奇案中,若论影响力最大的,一定是这起“刺马案”。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晚清四大奇案基本上都跟曾国藩脱离不了关系。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如果不是涉案官员都是曾国藩的湘军集团,也不会惊动慈禧又让重审,这案子可能也就不会昭雪了
拿宋江做例子還敢跟他結拜,也不看看梁山的結局是什麼[哭笑不得]
投名状,是叫这名吧,很好看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