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贺子珍的童年岁月:为悼念孙中山,带领18个学生“造反”抗议

风华评过去 2024-12-09 18:54:40

贺子珍16岁带着18个学生“怼”了洋教士,真是让人佩服她的胆识。

20世纪初,永新县,一座小城被大时代裹挟着。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四伏。就在这乱世中,贺子珍出生了。她的家境虽算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父母思想开明,崇尚救国救民。1925年,孙中山逝世,全国各地都在悼念这位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先驱。但贺子珍就读的福音堂学校,几个外籍教士却死活不让学生悼念,理由是这“冒犯了上帝”。结果,16岁的贺子珍带着一帮学生直接造反,硬是冲破禁令,开了追悼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她骨子里有反抗精神。

贺子珍从小讨厌那些摆谱的有钱人,却分外同情穷苦人。这种“怜贫厌富”的性格,让她对压迫和不公天生敏感。福音堂的外籍教士,咄咄逼人地禁止学生悼念孙中山,这无疑是用“洋规矩”压中国人的“国情”。贺子珍看不惯这种强加的傲慢,直接带头反抗。这种反抗可不是盲目的,她有理有据“孙中山是民族英雄,推翻封建王朝,提倡男女平等,凭什么不让我们悼念?”这段话掷地有声,既是对教士的质问,也是对同学的号召。

2. 她天生是个领袖。

反抗归反抗,不是谁都能带着一帮孩子跟学校对着干的。16岁的贺子珍,已经显现出过人的领导力。面对教士的威胁,她毫不退缩,不仅自己站出来,还阻止同学们下跪认错,甚至在关键时刻提出策略做白衣白裙、佩戴小国旗,用行动表达对孙中山的敬意。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反击战”。她的领导力不仅让十八个学生团结一致,还让教士们无计可施,只能在窗边干瞪眼。

3. 她的爱国情怀是真情流露。

贺子珍的反抗,并非单纯的叛逆,而是源自她对国家民族的深切热爱。她从小喜欢吟诵爱国诗词,瞻仰忠义堂的英烈事迹。这种情感积淀,让她在面对民族英雄的悼念时充满了神圣感。不让悼念孙中山,对她不仅是对英雄的不敬,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她的行动表达了内心最朴素的想法“我们是中国人,悼念自己的英雄,天经地义。”这种纯粹的爱国情怀,既让她的反抗显得理直气壮,也让她与同学们的行动充满正义感。

贺子珍的行为,既有对压迫的反抗,也有对民族的热爱,更有她自身性格的展现。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但正因为这份不妥协和率性,才让她在16岁时,就敢于挑战权威。可以说,这场“学生造反”,不仅是贺子珍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身上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0 阅读:25

风华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