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央派彭德怀去大西南当第三副主任,其三位上司分别是谁

浮光掠影梦一场 2025-03-20 17:37:49

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本该安心享受居家养老生活的彭老将军,这位在工业建设上还算“门外汉”的人物,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大西南的旅程呢?

彭德怀担任的是第三把手的位置,那么他上面的三位领导都是谁呢?在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中,彭德怀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人类历史上的“末日工程”】大西南的三线建设项目,刚开始是国家打算把一线地区的一些国防科研工业搬到三线地区去,重点是要推动三线地区的工业发展起来。三线地区其实是咱们国家的重要后方,大多藏在像四川、贵州这样的多山地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咱们国家碰到了不少难关,手头紧,人才也不够,周围国家都盯着咱们呢。

因为这些三线地区交通十分落后,环境条件又差,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在这种地方建个大工程,那可真是难上加难。领导们来检查工作,都得跟工人们一样,戴上草帽,拿着棍子,走路翻山过岭。可这时候,加快国家工业化,特别是攀枝花那边的发展规划,真的是等不得了。薄一波同志,那时候他是国家计委的副主任,他讲过这样一句话:咱们国家像攀枝花这样既矿产多水资源又充沛的好地方真不多见,这儿简直是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黄金地段。

再比如修建成昆铁路时,在西南的高原上施工真的特别不容易。就像毛主席曾经写的那首《忆秦娥·娄山关》里表达的一样,三线地区是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方,急需开发,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除了各式各样的工厂,还有不少设在一线和二线地方的科研单位,它们主要是给战争提供技术帮忙的,这些科研单位也得移到三线地区去。这就是说,好多培养人才的大学也得搬家了。一开始,在北京航天研究院读书的学生们,都不太乐意这个安排。一方面是因为大西南和北京的环境差别实在太大了,另一方面呢,要是真搬过去了,谁心里也没底,不知何时才能重返家乡。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既可靠又出色的指挥官变得至关重要。非常看重这项任务的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在仔细权衡了各种情况后,想到了合适的人选。【请彭德怀“出山”】1965年,彭德怀已快70岁了,住在北京西北边儿的吴家花园。从1959年开始,彭德怀就已经赋闲在家好多年了,他每天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家的大院子里种种地,除除杂草。六年来,彭德怀虽然表面上过着像桃花源里一样宁静自在的生活,但每当回想起过去的战斗岁月,他的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他心里始终装着对国家的担当,总琢磨着怎么再为国家做点贡献。不过,这个满心装着国家大事的人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被重新“请出山”,而且一上来就是要管一个他不太熟悉的领域。

1965年9月的一天下午,中央派彭真同志去给彭德怀传达消息,说中央和毛主席打算派他去大西南帮忙搞三线建设,让他担任第三副主任的职位。彭德怀左右为难:他心里头特别想站出来为国家出把力,可问题是,他是个行军打仗的军人,对于搞工业建设这块儿,完全是门外汉一个。大西南的三线建设项目过去很受国家重视,但现在情况有些棘手,感觉难以承担下来,所以就礼貌地回绝了彭真的提议。彭真实在没办法,只能回去交差了。彭德怀在家里左等右等,都没收到中央的回音,心里琢磨着要给毛主席写封信,先道个歉,再说说自己干农活是把好手,想去边疆为农业发展出一份力的打算。

让人惊讶的是,给毛主席送去那封信仅仅两天之后,彭德怀就收到了主席想要见他的消息。六年时间一晃而过,两人再次相见,心里都五味杂陈,他们用力地把手握在了一起。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聊起了心里话:我懂你的难处,但现在大西南的三线工程是为了将来打仗打基础,这个活儿少了你可真不行。你最适合去那个地方,我去了也安心。这是上面领导对你的看重,如果有人有意见,就叫他直接来找我,你尽管放手去做。”

最终,在大家一再的劝说下,彭德怀同意了中央的安排,决定尽快前往西南赴任。这次中央给彭德怀将军安排的新工作是西南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的第三把手,那么,在彭老将军前面,还有哪三位领导呢?【三位上司】排在最前面的是程子华,他负责三线建设的常务副主任工作。1965年9月26日那天下午,程子华接到了彭真打来的电话。两人碰头聊过后,程子华心里既兴奋又有点犯愁,彭真同志给他分配了一个既重要又不容易的任务。

经过天安门那会儿,程子华跟秘书讲道:回去后,你先给彭老总的秘书打个电话说一声,我明天上午10点打算去吴家花园探望彭德怀元帅。第二天一早,彭德怀穿着他那件老旧的军装,脚踏以前在部队常用的解放胶鞋,手里拎着除草的家伙,满面笑容地去迎接程子华。两人好久没见,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程子华直接了当地开口:彭真同志告诉我,中央有想法让您去支援西南的三线建设,我这次来,主要是跟您说说三线建设现在进行得怎么样了……

让彭老将军做自己手下,程子华心里多少有点不安。不过还好,彭老很快就听从了党中央的安排,没有一点架子,聊起天来既谦逊又有礼貌,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第二个要说的是大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领头人李井泉。他很早就去了四川当领导,做过四川省委书记,还跟刘邓大军一起把大西南给解放了。1966年,贺龙大将军来到了攀枝花,李井泉和他的妻子肖里亲自去机场迎接。当说到彭大将军也快要到攀枝花来时,肖里反复叮嘱单兰山秘书说:“你可得好好照料彭大将军啊。”最后要说的是阎秀峰,他是大西南三线建设的第二把手,副主任的职位。

在彭德怀看来,那三位领导都是搞工程建设的行家里手,而自己嘛,不过是个“门外人”。他这个“新手菜鸟”,该怎么用自己拿手的专业知识去帮三位领导,给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呢?彭大将军到了大西南,他又开展了哪些新行动呢?【下三线,促建设】11月30号那天,彭德怀来到了成都。接待他的是三线建委的副秘书长杨沛,他负责此事。彭老这一路走来挺累的,先歇上几天,等精力恢复了再继续看看工作情况。

彭德怀讲道:“我好些年没干活了。从明天起,咱们就得上手忙了。”之后,彭德怀很配合他的三位领导,常出去做调研,还亲自跑到重庆去参加关于三线建设的会议,接着又到内江、自贡这些地方去看看那里的矿产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游览攀枝花铁矿建设现场时,彭德怀心里很有感触。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煤矿里辛苦挖煤的日子,于是就对当地的负责人说:巷道里的支架可得牢靠,得确保工人们的安全万无一失。

彭德怀灵活运用了在战场上积累的方法和实战经验,投身到了建设工作中。他在河边搭了个高高的观察点,能和重庆、昆明这些地方的防空部门随时通话,防止有人偷拍,这样工程的保护工作就更到位了。彭德怀的巧妙指挥让施工队进度飞快,既省钱又干得好,效率和质量都上去了。工地上的人都说,彭老总真是有先见之明,让人佩服。彭德怀在考察成昆铁路时,瞧见路边山坡上密布着不少新立的坟墓,一问之下才晓得,这些都是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那时候的中国,科技还不发达,也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想在西南那片荒凉之地挖个隧道,可真是比上天还难啊。是工人们不顾矿洞可能会倒塌的风险,用他们的双手,加上最简单的挖掘设备,一个人握紧铁钎,另一个人挥动大铁锤,一下一下地敲打。工人们从早忙到晚,山岩再硬也挡不住他们如铁般的决心,他们先用锤子敲出洞眼,再放上炸药把岩石炸碎,然后一车接一车地把碎石运走。每站都有碑纪念英雄,成昆铁路能顺利建成,全靠几十万士兵和工人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其中有上千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有个叫孙道明的士兵牺牲了,他走的时候才21岁。后来大家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的儿子。那时候,领导亲自跑到厅长家里去道歉,厅长却反问:“你这么说可不对呀,难道别人的孩子就不值得心疼吗?”老厅长可是走过长征路的人,他特别明白革命有多艰难。后来,他还把自家的外孙女送去了铁五师,让她去为修建成昆铁路出一份力。像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一位参与过成昆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回想起往事说:现在的人们或许不懂,那些年是我们这批年轻人追梦的时光,我们既不怕辛劳,也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们那个年纪年轻人的信念和动力源泉。

想到这些,彭老忍不住一次次流下眼泪,他走到每位牺牲烈士的墓碑前,都深深地弯下腰鞠躬,嘴里念叨着表示敬意。咱们的铁路英雄们真的很棒,你们得把他们的纪念碑建在铁路边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好让亲人们以后能方便来祭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彭德怀在巡查路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边忙着检查各项工作,一边深入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情况。那年三月,彭德怀来到了石棉县,听说当年帮红军过河的那些船工中还有人活着,他专门在检查工作结束后,抽空去看望了他们。见到老船工身子骨还挺硬朗,彭老总心里特别高兴。

跟彭老聊了一会儿,我了解到这位老船夫自解放后日子过得挺不容易,走的时候,我留给了他十块钱。说到花钱算账,彭德怀也是认真得很。他和同伴去了西昌螺吉山畜牧场,一顿饭就花了两块钱。彭德怀问清楚情况后,一脸严肃地说:咱们在这儿吃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是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给这么点儿钱真不合适,咱再多给八块吧。接着,他给场里的党委书记田兴成同志写了封信,说企业得老老实实按规矩做账。大伙儿对此都特别感激。

那年4月,彭德怀在参观川南煤矿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件往事。想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上级让彭德怀从红三军团中挑选了几百人,让他们离开大部队,去四川、贵州那些地方建立新的革命基地。从那以后,彭德怀就再也没见过那些战士,他们所在的队伍也和红军断了联系,在政委徐策的带领下走了。过了十多年,彭老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战士们,这次视察他特地抽空,跑到珙县去打听他们的消息。经过好多次的打听和拐弯抹角的询问,才知道这支队伍在1935年东奔西跑了好几个月,在特别糟糕的条件下被敌人突然袭击,结果全都没能活下来。

听完之后,彭德怀愣在原地一动不动,谁喊他都没反应。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像从梦里惊醒一样,捶着胸口大哭起来,伤心得不得了。另外,彭德怀在日常生活中,跟同志们打交道时,从来都不摆领导架子。程子华的助手单兰山回想起来说:我以前做过保卫工作,有个规矩,就是除非领导先跟保卫人员点头示意,不然保卫人员是不能主动跟领导打招呼的。首长和士兵都穿着灰黄相间的衣服,让人看不出谁官大谁官小。彭老总来了成都后,我和他经常打交道,觉得他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架子,日子过得也很简朴。

彭德怀过日子很朴素,不怎么爱喝酒,平时最喜欢穿的还是那件参加抗美援朝时的老棉袄。他这辈子没有自己的孩子,挣的工资除了给侄子侄女补贴家用,剩下的都交给了党中央。在工地上,彭老不喜欢去临时搭的小餐厅,他更愿意和工人们挤在一起用餐,聊聊家常,关心大家的想法和需求。彭老在岗时,一刻也没敢放松,他心里明白,三线建设花了那么多钱和物资,还有老百姓的辛苦努力,都不能打了水漂。

要是把那时候的中国想象成一辆车,三线建设就好比是它的一个安全保护垫,或者说是提前准备好的备胎,给中国的将来上了道保险。这是个很有远见的大策略,给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桥一隧开新局,现在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西南这片地方已经大变样了。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明白彭老为啥过得那么节省,现在的好日子让他们没法体会到五六十年前老一辈人的辛苦付出。让人感动又心酸的是,那些老领导们曾经说过:我们这代人拼命干,就是希望以后的人们能把这些都忘掉。等哪天他们不再明白我们为啥这么做,那说明国家已经变得很棒了,我们的辛苦也就没白费。

老一辈的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那些持续运作的项目和如今便捷的交通,不断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记住祖先们曾经历过的艰辛。灵秀之地孕育着神奇力量,造就了凤凰起舞的沃土,记住过往是为了怀念美好,是为了鼓舞人心,是为了开创更灿烂的未来。现在的年轻人啊,一边走一边珍惜时光,一边走一边勤奋拼搏!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