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中国车怎能与韩国车比?”俄专家迷信西方,把韩系吹上天

聊车区大咖 2025-03-26 17:41:12

近期,一篇俄媒报道指出“中国汽车仍难以与韩国产品相提并论”,甚至声称“各方面普通平平的中国车无法对标同级韩系车”。这种论调背后,折射出部分俄罗斯舆论场对西方技术路径的惯性崇拜——他们选择性忽视中国汽车工业十年跨越式发展,却对韩系车20年前的技术红利念念不忘。当中国品牌以70%多市占率横扫俄罗斯市场,当中国高端车型在欧洲引起追捧,某些俄罗斯专家仍沉迷于“发动机寿命”、“生锈概率”等刻板印象。这种认知偏差,恰似捧着诺基亚嘲笑智能手机的守旧者。

下面一起见识一下他们的守旧思维吧:

俄媒报道原标题:别再纠结了:真能把“普通”的中国车和韩国车相提并论吗?

俄罗斯专家会告诉我们,为何不应简单的对比中韩品牌汽车!表面看来,选购汽车时比较不同品牌同级别车型的参数似乎轻而易举。但汽车专家罗季奥诺夫指出,对中韩两国汽车进行这种对比实则存在误区。

中韩两国汽车工业虽都始于二战后,但发展路径长期存在差异,汽修连锁机构Caready总经理列夫·罗季奥诺夫分析道,韩国的汽车制造商比“天朝”同行更早开始借鉴国际大牌车型。通过对三菱、马自达、丰田及欧洲车型的本土化改良,韩国迅速建立起优质产品线。

反观中国,专家提醒,其汽车产业长期沿袭苏联技术体系——以一汽(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这个“汽车厂NO.1”完全复刻了著名的吉尔汽车厂,正是由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进程。后期中国才开始转向学习欧美日经验,大量引进先进技术。

罗季奥诺夫指出,韩国汽车早在2000年代就以可靠耐用著称。现代、起亚凭借价格、质量与技术平衡的“黄金三角”,成功跻身全球市场前列。

但近年来格局剧变:韩系车品质出现滑坡,而中国品牌却显著提升。以吉利博越初代为例,其采用丰田凯美瑞发动机、德国变速箱和沃尔沃技术,可靠性已获认可。专家强调,近年许多中国车都融入了海外专家团队的技术积淀,品质明显改善。即便如此,直接对比具体韩系与华系车型仍欠妥当。

专家特别指出,韩系车各项参数已被充分研究验证,而中国汽车工业仍处高速迭代期——车型更新频繁,品质参数持续进化。一年前的对比结论可能早已过时。此外,中国车普遍配备最前沿车载互联系统、智能驾驶辅助,而韩国车企更注重科技感与可靠性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俄语网络充斥“克里塔vs瑞虎4”之类的对比,这种需求确实存在。但显然,中韩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已然不同。消费者往往要在附加舒适性与额外安全性之间艰难抉择,更遑论价格因素。

必须承认,在俄罗斯市场,韩系车凭借性价比优势、完善的售后体系及无需学习韩语的零配件市场,早已树立良好口碑。而中国车则面临更复杂局面:许多车型连俄语或英语说明书都难以获取,二手车市场残值率更是充满不确定性。这些现实因素,确实让“典型韩系车vs典型中国车”的对比变得复杂难解。

以上俄媒报道结束。

总结:当俄罗斯人还在用20年前的标尺丈量中国汽车时,世界早已翻天覆地——他们看不见长城哈弗在莫斯科街头占比超三分之一,看不见奇瑞、吉利包揽销量榜2-9名,更看不见比亚迪U8电动豪车正对标奔驰大G。这种选择性失明背后,是深植于部分俄媒骨髓的技术自卑:宁可神话早已退出俄罗斯的韩系车,也不敢正视中国汽车工业全面碾压的现实。可悲的是,某些俄罗斯专家仍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把过时的技术偏见当真理,将市场选择的巨变视而不见。当中国智造已站上世界之巅,俄罗斯专家该醒醒了:无脑跪舔西方的时代,早该终结了!

2 阅读:179

评论列表

人文热点

人文热点

2
2025-03-30 16:58

俄罗斯人骨子里有一种看不起中国或者说是害怕中国强大的意识[得瑟]

聊车区大咖

聊车区大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