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中国车在俄罗斯售价比国内高出两倍”,引发俄罗斯专家激烈争论。俄汽车联盟主席直言“定价泡沫严重”,但俄当地经销商却称“税费、物流占大头”,更有业内人士预警“西方品牌回归或逼退中国车企”。一边是消费者质疑“割韭菜”,一边是车企利润空间引争议,这场跨国定价谜局背后究竟暗藏哪些真相?一起来看具体报道:

俄媒报道标题:《中国人如何抬高汽车价格?真实成本究竟多少?专家测算中国车企在俄应降价幅度》!
俄罗斯司机眼中“中国汽车”的概念似乎已彻底与廉价脱钩。从中国运抵俄罗斯的车辆价格至少翻倍。今天汽车新闻专刊作家分析,将揭秘价格飙升背后的真相:中国车企是否存在故意抬价行为?

全国汽车联盟主席安东·沙帕林直言,中国汽车在俄定价存在明显泡沫,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真空:“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他们可以,消费者别无选择——现在根本没有替代选项。”
前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协会主席奥列格·莫谢耶夫则避免直接指责中国车企,但指出汇率因素可能提供降价空间:“当前定价不存在严重虚高,不过考虑到卢布走强,车价确有10%左右的下调余地。”他强调中俄车价直接对比并不科学,最终售价包含物流成本、税费(增值税和回收税)等多重因素。

专家认为,库存积压和销量下滑正迫使中国车企收敛定价野心。进口商和经销商被迫降价并推出折扣计划,俄市场或将爆发“中国品牌价格战”。
莫谢耶夫透露:“这场博弈始于去年底,几乎每月都有品牌调低官方指导价。企业相互观望——只要竞品降价,其他品牌立即跟进。”不过当前优惠多通过临时折扣实现,预计夏季清完2023年库存后可能回调。
沙帕林证实中国车企已推出“实质性”折扣,但强调其利润空间足以承受:“在现行虚高定价体系下,即便大幅让利也不会影响车企盈利。”

对于2022年撤离的西方品牌可能回归的影响,受访专家和经销商普遍认为:这不会撼动中国车企定价体系。
沙帕林分析称,未实现本土化生产的“回归品牌”在成本上无法抗衡中国对手——2030年前持续攀升的回收税将吞噬其竞争力,且多数离俄企业已丧失工厂回购权。
Autospetscenter集团CEO安德烈·捷尔柳克维奇指出,消费者很难为“情怀溢价”买单:“回归品牌因回收税产生的30%价差将劝退市场。”
Avialon集团新车销售副总雷纳特·秋克捷耶夫预测,即便西方品牌数年后回归,其“天花板级定价”也将震惊市场。
Autodom集团CEO安德烈·奥尔霍夫斯基警告,西方品牌回归可能引发中国车企退场潮,进而加剧市场萎缩:“中国品牌撤离与新兴品牌适应期将形成真空——后者需满足标准认证并投入巨额资金,难以快速补位。”

所谓“中国车在俄价格翻倍”,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具体有以下2条:
1、独占红利:西方车企撤离后,中国品牌成唯一选择,市场真空推高定价权;
2、隐性成本:俄罗斯的税费、物流费以及回收税占比,居然超过了车价的40%!
但考虑到近期美西方及日韩汽车都在放风“重回俄罗斯市场”,若一切成型,中国车企或面临“高成本困局”。总之,这场定价争议背后,既是市场规律的投射,也是全球化博弈的缩影。对俄罗斯消费者而言,真正的“扎心真相”或许是:短期内价格难以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