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没教育好孩子,我没脸见人呐!”姬鹏飞一生清正廉洁,却在晚年因儿子身陷囹圄,留下了这句充满痛苦的自责。
姬鹏飞,开国将军,外交官里的硬骨头。他从战场走向外交桌,立下无数功勋,但却因儿子姬胜德的贪腐案,让他的名字与“廉洁”之外的另一张标签联系在一起。这位“将军外交家”一辈子廉洁自律,家规严苛,却最终没能阻止儿子踏上歧途。为什么一位对子女要求近乎苛刻的父亲,最终却培养出一位大贪官?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权力的代际遗传:父辈的光环,子辈的包袱
姬鹏飞的儿子姬胜德,曾是总参谋部少将,拥有显赫的出身和耀眼的仕途。这样的“红色家庭背景”反而成了他的枷锁。权力本身是双刃剑,它既能给人提供资源,也容易让人滋生特权思想。姬胜德显然没能摆脱后一种影响。他觉得自己从小就不一般,父亲是副国级领导,自己又是高干子弟,凭什么不能“享受点特权”?于是,贪婪的种子在他的内心扎根。
姬鹏飞对儿子的教育虽然严苛,却忽略了一点——权力带来的诱惑。即便他一生清廉,但对于从小耳濡目染“权力文化”的姬胜德而言,父亲的榜样未必能压住身边的环境影响。
2. 家庭教育的错位:严父未必能带来严子
姬鹏飞对子女要求极高,比如让女儿姬巧玲考清华时,他的态度是“你还没努力就想放弃,这可不行!”甚至在困难时期,他让全家人吃“大锅饭”,不给孩子们开小灶。但这种“高压式”教育,更多是对孩子行为的约束,而非内心价值观的引导。换句话说,姬鹏飞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更注重纪律和成绩,却忽略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社会复杂的诱惑。
姬胜德显然学会了“如何完成任务”,但未必学会了“如何做人”。当他走进军界、接触到权力和金钱时,他的行为动机更多是“如何不辜负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如何不辜负父亲的教诲”。
3. 环境的腐蚀:个人意志难抗集体堕落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高干子弟沉迷于特权与享乐,甚至成为了“二世祖”“三世祖”的代名词。朱德的孙子朱国华,陈再道的儿子陈东平,都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从小享受着父辈打下的江山,却没能继承父辈的意志和精神。姬胜德也不例外。他从参与“远华案”到挪用公款,甚至与国际丑闻挂钩,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他的腐蚀。
这种腐蚀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在特权氛围中被“温水煮青蛙”式地影响。即使姬鹏飞身居高位时保持了廉洁,但他可能低估了环境对儿子的影响。姬胜德生活在一个“既要清廉又夹杂特权”的矛盾环境中,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姬鹏飞一生是个传奇,他从战场到外交桌,游刃有余;从家庭到国家,兢兢业业。但他的悲剧在于,他的清廉与严苛没能挡住历史洪流中权力与腐败的侵蚀。他的失败,既是家庭教育的盲点,也是时代环境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