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武二年的冬天,京城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在御书房中,有个身穿朝服的男子,正全神贯注地审阅着桌案上那一堆堆的奏章,此人正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已有两年多了,为让新朝的统治更为稳固,他每日忙碌,勤奋处理政务。他为官清廉正直,很受百姓的拥护。就在国家繁荣发展之时,一件有关白萝卜的荒唐事,却将朱元璋那难以言说的隐秘给掀开了一点。
【宫女热心,竟酿祸端】
这一晚,朱元璋处理公文直至深夜,丝毫没有要歇息的念头。虽说他身体还算硬朗,但也难抵倦意。年轻宫女黎翠莲见皇上这般操劳,心下不忍,热心之下,未请旨意便自行去了御膳房,为皇上做了一碗白萝卜粥。
“这粥您可得留神着点儿,别烫着了。”黎翠莲谨小慎微地把粥端到朱元璋的桌案跟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朱元璋抬眼瞅了她一下,神情没啥变化,接着又低下头去批改公文了。
黎翠莲暗暗舒了口气,正打算从御书房退出去,这时就瞧见朱元璋搁下笔,走到案几跟前,捧起那碗冒着热气的白萝卜粥,拿里衣袖口探了探温度,接着掏出随身携带的银针,插进粥里轻轻搅动了几下。
就在这当口,瞅见那银针一下子变得黑黢黢的,好像跟白萝卜粥产生了某种特别的反应。
朱元璋的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他冷冰冰地盯着黎翠莲问道:“你在朕的粥里加了啥玩意儿?”
黎翠莲吓得“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浑身直哆嗦,赶忙辩解:“皇上啊,臣妾真的啥也没放,就是在御膳房用白萝卜熬了点儿素粥罢了。”
“瞎扯!”朱元璋火冒三丈,“你存心害朕,这粥分明有毒!”
“皇上啊,您可得明察啊,臣妾真的没有那样的想法……”
“都给我把嘴闭上!”朱元璋猛地一声呵斥,黎翠莲顿感头顶袭来一阵寒意。她惊慌失措地抬起头来,只见好几个侍卫已然把她给围了个严严实实。
“把她给我拉下去砍了!另外,告知御医院,好好查查这粥究竟是怎么回事!”朱元璋发号施令。黎翠莲哭得稀里哗啦,一个劲儿地求饶,可最后还是被从御书房拖了出去。
当晚在御书房值守的官兵以及相关人员,一个都没跑掉,全都被砍杀了。这事儿让京城大为震动,人们心里都很不安。很快,有关皇上被刺杀的各种传言到处都是,闹得是沸沸扬扬。
【一场离奇变故,难解朱元璋心结】
第二天一大清早,御医院的那帮人就收到了皇帝的传召。
“朕昨儿个晚上遭人袭击了,你们得给朕把这事儿的真相查清楚!”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说道。
大夫赶忙磕头请罪道:“还望皇上您给个明白话儿,臣等肯定会尽力去调查,绝对不会手软。”
“行嘞,昨儿个晚上朕在批阅奏章的时候,有个宫女给朕送来了一碗白萝卜粥,朕拿银针一试,那针都发黑了。这明摆着是有毒啊,那个宫女已经被王府给处置了。你们得给朕查清楚,她到底下的啥毒,有没有同伙!”
“好嘞!臣领旨!”
大夫领着一众医官火速赶到御膳房,拿银针探了探昨晚烹制的白萝卜粥,那银针瞬间就变黑了。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粥肯定有毒,错不了!
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们让一个小太监把这碗粥给喝了下去。哪知道这小太监啥事儿没有,身体跟平常一样没啥变化。
大夫满心困惑,亲自给小太监号脉,却怎么都没察觉出有啥不对劲的地方。来来回回检查了好几遍,这小太监就是没啥毛病。
“怪哉!这粥明明能让银针变黑,可喝下去的人却没啥中毒的反应,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大夫满心疑惑。
最后,他决定找御厨当面问问。御厨反复讲了之后,说这粥的做法跟平常没啥不同,就是多放了些白萝卜而已。
“噢,明白了!”大夫一下子反应过来,“这粥能让银针变黑,肯定是多加的白萝卜造成的。白萝卜里本来就有天然的含硫化合物,一和银针碰到,就会让银针变黑。不过这粥没什么实质性的毒害!”
得出这个结论后,大夫心里稍微轻松了些。紧接着,他回到御医院,还做了个对照试验:少搁白萝卜的粥,银针不会变黑;多放白萝卜的粥,银针就会变黑。这么一来,就证明了是白萝卜让银针发生了变色。
于是呢,他老老实实地把调查结果呈给了朱元璋。朱元璋静静地听完后,很长时间都没吭声。
“朕心里有数了,你且下去吧。”他总算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
大夫走出殿外,心里依旧七上八下的。这皇上性子怪得很,这次闹出来的这档乌龙事儿,自己能不能就这么平平安安地给揭过去呢?
【猜忌横生,一笔难回】
第二天,朱元璋果真把负责此次事件的官员们给找来了,这里面有大夫。
“你们都给朕听好了,这次这事儿,朕不会刻意借题发挥,也不会过多追究。”朱元璋言道,“但凡参与此案件的人,全部无罪释放。那个被斩杀的宫女黎翠莲,给她的家属赏银十两,作为抚恤。”
众臣都跪在地上谢恩,那大夫也松了一口气,感觉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不少。要说朱元璋对这事儿的处置啊,那真可以说是宽宏大量、心地善良呢。
然而,当夜晚公堂之上点起蜡烛的时候,朱元璋一个人在黑暗之中长长地叹息。
他心里很清楚,白萝卜变成黑银针其实没啥实质性的危害。可就因为一个错误的念头,黎翠莲把命给丢了。一想到她临死前那泣血般哀求的模样,朱元璋就忍不住自责,心里也格外疼惜。
不过呢,他没法向百官公开认错。要是这样做了,臣民就会对他有所怀疑,觉得他变得迟钝昏聩,判断还出错了。身为君主,他得一直维持强硬果断的威严模样。就算只是为了一个宫女,他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承认错误、表现出软弱来。
这便是身为帝王的必然命运,就算内心痛苦至极,也只得强行忍耐着。
想到此,朱元璋缓缓吐出一口气,又摇了摇头。他心里明白,自己那多疑的性子以及狠辣果决的行事风格,已然伴随自己多年,恐怕难以就此发生转变。
想当年,他为稳固政权,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时的那股狠劲儿和绝情模样,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那一场血雨腥风,让无数的英才俊杰惨遭灭顶之灾,这件事到现在他都无法放下。但说到底,这是当初他不得不做的选择,或许这就是身为君主的命运吧。
朱元璋苦笑着摇摇头,对着那空落落的殿堂轻声念叨:“想做一代明君,连自己都觉得不易。想当一辈子帝王,连自己心里都犯怵啊……”
他那声叹息,在幽深的宫苑寂静的夜里久久回响。洪武年间,本是大明王朝最为昌盛的时期,可对朱元璋而言,也是他内心最为煎熬的时刻。
一场因白萝卜而起的误会,将这位开国之主内心那难以言说的伤痛与坚守给暴露了出来。或许啊,真正了不起的帝王,向来都是孤独与痛苦如影随形的吧。
【结语】
光阴似箭,朝代更迭。待到大明步入中期,国家势力逐渐衰弱之际,广大百姓忘却了开国之君的功勋,单单记住了他晚年的残暴。
要知道,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一个既多疑残暴,又勤勉明智、善于决断的君主,大明王朝才能够在那动荡的时代立足于中原,开创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自古以来的帝王,若想造就一方的繁荣兴旺,就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小家庭,为了整个国家和百姓。当一位君主为他的子民倾尽所有时,他所做出的奉献以及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话道出的,是君王难以摆脱的宿命,更是王朝不断循环的悲催之处。
好多的恩怨情仇啊,在历史的长河里都会变得缥缈虚幻。咱们回头看看过去的时候,不妨多一些宽容和包涵,少一些苛刻的指责与胡乱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