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些国家和美国的贸易谈判达成说成是“跪了”,那其实只是先后的问题,谁也不会例外。 美国为啥老盯着贸易逆差不放?简单讲,就是它觉得老有国家卖给它东西多,它卖给人家东西少,一来二去,美国老是“花钱多,挣钱少”,这让他们很不爽。在他们看来,这些贸易顺差国,等于从美国这里“赚”走了太多的钱,美国吃亏了。 在这种“美国觉得吃亏了”的大前提下,它可不就得想办法找补回来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挥舞“关税大棒”。你卖我东西多是吧?那我给你提高关税,让你卖到我这儿的东西更贵,看你还怎么卖。 这就像是市场里,本来你家水果便宜,我老买你的,结果你突然涨价了,我可能就少买点,甚至不买了。 那被美国盯着的国家,像欧盟、日本、韩国这些,它们能怎么办?有人一看它们最后跟美国签了协议,还答应了不少条件,就大喊“跪了”。 但你想啊,这些国家,哪个不是卖东西给美国比买的多?哪个不指望着美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要是美国真把关税提到天上去,它们那些出口到美国的东西,销量肯定一落千丈,这损失可就大了。 就拿欧盟来说吧,以前美国对它家东西收的关税才4.8%,结果特朗普政府一发力,直接扬言要提到30%!这吓人不吓人?你说欧盟慌不慌? 最后谈下来,降到了15%,虽然还是比以前高不少,但总比30%强吧?为了这个“降价”,欧盟也得拿出点诚意来,只能答应多买美国的能源、多投资美国等等。这叫生意难做,而不是我彻底服输了。 再看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日本以前卖汽车给美国,关税才2.5%,现在谈下来,关税还得10%以上。韩国也是,为了让美国降低关税,不仅要大笔投资美国项目,还得大量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这些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吃亏?但你想想,如果它们不这么做,美国真把关税提高到25%甚至更高,它们卖到美国的东西,竞争力会受到多大影响?这些大买卖,可都是涉及上千亿美元的生意,动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所以,把这事儿简单说成“跪了”,我觉得太轻浮了。这哪里是“跪”,分明是一场利益的博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些国家,面对美国的强势,它们也在计算成本和收益。它们妥协,不是因为骨头软,而是因为美国这个市场,实在太重要了!要是丢了美国市场,它们国内的企业、工人怎么办?经济怎么办? 所以,与其用“跪了”这种带有情绪化的词语来形容,不如说这是一场不得不妥协的谈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美国想减少贸易逆差,其他国家也想保住自己的出口市场。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都在桌面上你来我往地讨价还价。 最终的协议,往往是各方妥协的产物,谁也无法做到利益最大化,谁也无法完全不付出代价。 这背后,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复杂的利益权衡。国际贸易,本来就是你来我往的生意。生意人,求的是利,而不是面子。 面子固然重要,但要是为了面子,把生意都给砸了,那可就是真正的亏大了。 #MCN双量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