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是跟印度杠上了!美媒曝了印度一个黑料,印度4年前就把中国的几百款手机应用禁了。 2020年6月,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突然宣布禁用包括TikTok、微信、百度等在内的59款中国手机应用,理由是这些应用“损害印度主权和国家安全”。 当时印度政府宣称,这些应用存在数据滥用问题,未经授权将用户数据传输到境外服务器,引发了印度民众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这一禁令来得突然,不仅让中国企业措手不及,也让大量依赖这些应用的印度用户感到不便。 然而谁也没想到,四年后的2024年11月,美国科技媒体Restofworld曝出猛料:印度多个政府部门仍在使用被禁的中国应用“扫描全能王”。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印度视频博主在2024年10月发现,印度选举委员会的官方文件中带有“扫描全能王”的水印,这意味着这些文件是用被禁的中国应用扫描制作的。 随后Restofworld展开调查,发现印度财政部下属的收入部、多个地方政府部门,甚至2021年就曾因使用该应用被曝光的德里警察局,都在继续使用“扫描全能王”处理官方文件。 这些部门将扫描后的文件直接上传到官方网站,水印清晰可见,完全无视四年前的禁令。 印度政府为何在禁用后仍继续使用被禁应用?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首先,印度的禁令主要针对下载和更新,对于已经安装的应用并没有强制卸载措施。 “扫描全能王”在被禁前已在印度获得超过1亿次下载量,许多政府部门早已安装并习惯使用。其次,这款应用的功能确实强大,扫描速度快、操作简单,还能轻松转换文件格式并分享,深受用户喜爱。 相比之下,印度本土开发的替代应用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都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的工作需求。 此外,“扫描全能王”的使用并不依赖网络,这使得即使在禁令下,已安装的用户仍能继续使用,而政府部门可能出于便利考虑,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印度政府的这种行为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质疑。一方面,这被视为典型的双重标准。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禁用中国应用,却自己带头使用,这让其禁令的合理性和严肃性大打折扣。 有印度网民讽刺道:“如果这些应用真的威胁国家安全,为什么政府自己还要用?”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印度政策执行的漏洞。 禁令颁布时,印度政府信誓旦旦要维护主权和安全,但四年后却被曝出多个部门违规使用,这让民众对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产生怀疑。 有专家指出,印度的禁令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而非真正的安全需求,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 事实上,印度在执行对中国应用的禁令上一直存在困难。 2025年2月,《今日印度》曾报道,自2020年以来印度封禁的267款中国应用中,至少有36款已重返印度市场,包括淘宝、优酷等知名应用。 这些应用有的改名换姓,有的通过与印度企业合作,绕过禁令重新上架。 这表明,印度政府想要完全禁止中国应用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应用在印度市场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印度在政策执行上存在漏洞和矛盾。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印度政府的这种行为既无奈又讽刺。“扫描全能王”的开发者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表示,该应用拥有多项全球专利,技术优势明显,用户数据安全有保障。 然而,印度政府在禁用后却继续使用,这无疑是对其技术和信誉的一种变相认可。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一边禁用中国应用,一边又依赖中国技术,这种矛盾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让印度自身陷入尴尬境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的这一事件折射出其在科技领域的困境。近年来,印度大力推动“技术民族主义”,试图通过禁用外国应用、扶持本土企业来实现科技自主。 然而,本土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印度企业难以填补中国应用留下的市场空白。 例如,印度曾推出本土短视频应用Chingari,但用户量和影响力远不及TikTok;推广的本土文档扫描软件也因功能不足,无法替代“扫描全能王”。 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不得不默许甚至自己使用被禁的中国应用,这无疑是对其“技术民族主义”政策的一记耳光。 如今,距离印度禁用中国应用已过去五年,“扫描全能王”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它不仅让印度政府的禁令沦为笑柄,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印度在科技政策上的摇摆和矛盾。 未来,印度能否真正实现科技自主,还是继续在禁用与依赖之间挣扎,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但至少目前,印度政府的行为已经清楚地表明: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排斥外国技术,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