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随着赤壁大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东汉末年的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暂时没有了南下的可能,但随之一台新的博弈却在吴国与刘备之间展开。此时,东吴的谋士周瑜主张将目光转向益州,欲借机扩张地盘,而另一个谋士鲁肃则坚持与刘备结盟,认为不应急于进攻。两个策略的对立,让孙权在新的历史关口做出了与刘备联盟的抉择,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焦点。
故事要从赤壁之战后刘备的战略崛起说起。刘备在战后迅速发展,掌握了荆南四郡(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其势力范围大幅度扩大。周瑜见此势头,颇为警惕,随即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计划:夺取益州,吞并刘备。这一战略如果得以实施,将使东吴在防守长江天险,巩固南方地盘的基础上有实力与曹操一较高下。然而,有一人对这个计划却持坚定的反对态度,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认为,与其开启内斗,不如借荆州,携手刘备,联合抗曹。
鲁肃之所以敢于坚定反对周瑜,背后有他充分的理由和考量。赤壁大战的惨烈局面历历在目,曹操的强大还是一个庞大的威胁。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符合当时的整体现实情况。在鲁肃看来,孙权的首要任务还是稳住眼下的大局,以合力为基石应对北方的虎视眈眈。周瑜计划看似雄心勃勃,但绝非上策。首先,刘备已经在荆州扎下根基,势力不容小觑;其次,进攻益州涉及到与曹操和本土势力的多线作战,变数极大。
除了军事考量,内部的制衡也是重要因素。赤壁一战成就了周瑜的丰功伟绩,使其名声威望达到了鼎盛。周瑜作为东吴的军事主帅,甚至吸引了相当部分军心。孙权对周瑜已有忌惮,如果再让周瑜指挥大军从蜀道进击益州,可能会对孙权自身的统治构成威胁。鲁肃建议与刘备结盟,某种程度上也保障了孙权对吴国的掌控能力。
孙权也不是没有考虑到进攻刘备带来的利益。赤壁之战后的孙权,曾有两次较为明显的机会可以动手:一次是在赤壁大战成功之后,曹操撤退,正是虚弱之时;另一次是在击退曹操的淮南战役之时。尽管如此,孙权的最终决定仍然是将荆州借给刘备,并与其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威胁。这一抉择也使得孙刘结盟成为赤壁之战后我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联合抗敌策略。
孙权的顾虑也基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军事态势。借出荆州不仅涵盖了鲁肃的意见,也让刘备有了立足点,共享长江流域的防务压力。而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部分合理性。当曹操再度南下,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孙权集中兵力在正面与曹操抗争,并成功地应对了曹操的大规模进攻。可见,维系孙刘联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赤壁之战后的局势调整和战略选择,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称霸野心和谋略,也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智慧的对抗与融合。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孙权在周瑜和鲁肃的不同意见中选择了一条中道,即保持了战略联盟的稳定,又在关键时刻能够集合力量抗击强敌。这种分而治之、借力打力的策略,最终逼出了三国分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其中涉及到了曹操与孙权的实力对比。当时,北方曹操依仗中央朝廷的资源与号召力,已经初步平定了中原,具备了不可轻视的大规模攻伐能力。而南方的孙权,经过历代经营,在江东地区也有相当雄厚的基础。两方若在赤壁之战后立刻硬拼,只会两败俱伤,无法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刘备的一军,多为流亡之士,本身根基薄弱,因此,他的价值在于能在郡县得到民心,从快速繁衍的江南充当有力的盟友。也正因如此,鲁肃坚持联盟策略并非没有道理,甚至某方面来说,是一个出奇制胜的远见之举。
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战后的政治环境与东吴提供的机遇,抵御了曹操的攻势,成功立足于荆州。然而,周瑜与鲁肃的意见分歧却为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吴国选择联合刘备,而非立即吞并,这样的策略为江东缓解了内部压力的同时,也争取了时间改善军事与政治环境。
最终,历史从赤壁之战迈向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其原因,孙权、周瑜、鲁肃、刘备等人个人谋略与当时大势的下棋配合功不可没。这些战略考量,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