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5壮士跳崖,为何有2人能活下来?葛振林晚年讲出其中的秘密
1941年9月25日,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狼牙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面对来犯之敌,五名八路军战士宁死不屈,纷纷跳下悬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五位壮士中,葛振林和宋学义却奇迹般地生还了。
多年后,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同样是从悬崖跳下,为何只有他们二人能够幸存?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历史悬案,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直到2003年,已经86岁高龄的葛振林老人,终于打破沉默,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们绝处逢生?在生死攸关之际,他们又是如何做出这个惊人的决定?这个尘封多年的秘密,或许能让我们对"狼牙山五壮士"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生死抉择时刻
1941年的深秋,狼牙山地区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日军调集了近7万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起秋季"大扫荡"。这次"扫荡"的指挥者是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他集中兵力意图一举歼灭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军区总部。
9月23日清晨,天还没亮,三千余名日军就已悄然分散,从三个方向直扑狼牙山。这支日军部队是精锐中的精锐,其中包括了一个联队的山地特战部队,他们携带了大量轻型山地武器,这些武器专门为山地作战设计,便于携带。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易县一带的百姓刚刚收获完粮食。日军此番来势汹汹,明显是想趁机抢夺百姓的口粮。对此,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团长邱蔚早有准备。他一面组织群众将粮食转移到山洞里隐藏,一面调派部队布防。
此时,第1团2营7连担负起了掩护群众转移的重任。全连百余人分散在狼牙山各个关键位置,准备与日军周旋。7连指导员赵德福带着通讯员沿着各个阵地巡视,叮嘱战士们:"敌人这次来势凶猛,大家一定要沉住气,把每一发子弹都打在鬼子身上。"
一大早,在狼牙山脚下的杨家庄,就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原来是日军的一个中队在搜山时,遭到了7连一个排的伏击。这场遭遇战持续了近两个小时,7连战士凭借地利,打退了日军数次冲锋,击毙十余名敌军。
然而,日军在尝到苦头后,立即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强行突击,而是利用掷弹筒和轻型迫击炮对阵地进行轰击。子弹壳和炮弹片将山间的岩石打得噼啪作响,碎石四处横飞。
就在这时,7连长刘福山接到了团长邱蔚的紧急命令:必须死守狼牙山一线,为总部机关和群众转移争取时间。刘福山当即召集各排长开会,研究对策。
会议刚开始,通讯员就匆匆跑来报告:日军已经占领了东面的制高点,正在架设重机枪。这意味着,如果不尽快转移,7连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经过紧急商议,刘福山决定让全连分批撤离,但必须留下一支小分队在制高点阻击日军。这个任务极其危险,需要有人主动请缨。
正在这时,6班班长马宝玉站了出来:"请让我们6班担负这个任务!"他的话音刚落,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四名战士也纷纷表态要留下来。
就这样,在9月25日这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里,五名勇士踏上了通往棋盘坨的山路。他们携带了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数百发子弹,准备在这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生死较量。
二、绝地激战
五位勇士抵达狼牙山主峰棋盘坨时,已是9月25日上午九点。棋盘坨山势陡峭,三面临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在这条小道的最险要处,有两个天然形成的险要关隘——阎王鼻子和小鬼脸。
阎王鼻子位于棋盘坨西侧,是一块突出的巨大岩石,形状酷似人的鼻子。这块岩石下方是近百米的悬崖,上方则是一条宽度仅有三十余厘米的山路。小鬼脸则位于东侧,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石壁,上面的岩石纹路隐约勾勒出一张狰狞的面孔。
马宝玉带领战友们在这两处关隘各设一个火力点。他和葛振林守在阎王鼻子,由葛振林操作捷克式轻机枪。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则在小鬼脸设伏,由宋学义负责另一挺机枪。这样的部署确保了两个方向都有机枪火力掩护。
日军在追击途中遭遇五勇士的阻击,一开始还以为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第一批冲锋的日军士兵刚爬上山坡,就被密集的机枪火力打得抱头鼠窜。日军指挥官随即调来一个小队的兵力,准备强攻阎王鼻子。
但是这次进攻很快就遭到了挫败。因为山道太窄,日军只能排成单行往上爬,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活靶子。每当有日军士兵试图冲上来,就会被精准的火力击中。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日军在阎王鼻子下方就堆积了十几具尸体。
见正面强攻无效,日军改变策略,分出一部分兵力从侧面包抄。但是小鬼脸方向的三名勇士早有准备,等日军摸到射程之内,立即开火还击。由于地势险要,日军即便人数占优,也无法发挥优势。
这时,日军投入了掷弹筒和迫击炮对两处阵地进行轰击。炮弹在岩石上爆炸,碎石四处横飞。五位勇士就藏在岩石背后,等炮击一停,立即探出身子还击。就这样,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在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打退了日军六次进攻。
但是随着战斗持续,五位勇士的弹药消耗很快。到了下午两点左右,两挺机枪的子弹已经所剩无几。这时,日军又发起了一次猛攻。马宝玉命令大家节省弹药,只打把握十足的目标。
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时,日军已经逼近到了五十米的距离。五位勇士随即换上刺刀,准备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狭窄的山道上,他们用刺刀又击退了两波进攻,打死打伤十余名日军。
但是激烈的肉搏战中,刺刀很快就卷了刃。五位勇士就抡起枪托当武器。当枪托也被打断后,他们就搬起身边的岩石朝日军投掷。在这场生死搏杀中,他们用尽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五位勇士已经弹尽援绝。此时的棋盘坨顶上,到处都是弹壳、碎石和残破的武器。战斗已经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的任务。而现在,他们即将面临人生中最后的抉择。
三、出人意料的智慧
当日军即将攻上棋盘坨山顶时,马宝玉第一个跳下了悬崖,紧接着是胡德林和胡福才。在他们跳下去的瞬间,葛振林和宋学义还在与冲上来的日军搏斗。此时的棋盘坨山顶上,到处是喊杀声和枪声。
葛振林原本是淮安一带有名的武术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在这危急时刻,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学过的武术要领——双人配合可以化解冲击力。这个念头刚一闪过,他就迅速转身抓住了宋学义的手臂。
宋学义虽然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十分魁梧。这位来自河南沁阳的汉子,从小就在农村干活,练就了一身蛮力。当葛振林抓住他的手臂时,二人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整体。
在跳崖的一瞬间,葛振林用右臂紧紧锁住宋学义的左臂,同时用左手抓住了宋学义的衣襟。这样的姿势让两个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既增加了下坠时的重量,又能相互借力。
棋盘坨悬崖高约百米,中间长满了荆棘和灌木。两人刚跳下去时,确实是自由落体。但是下落到一半的位置时,葛振林发现前方有一棵突出的大树。这棵树至少有半人粗,树干非常结实。
葛振林立即调整姿势,带着宋学义撞向了这棵大树。两人的身体重重地撞在树干上,巨大的冲击力让树干都弯曲了。但是这一撞,却极大地减缓了下坠的速度。
从大树上弹开后,两人又继续下坠。但这时的速度已经减慢了许多,而且由于抱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受力面积。接下来,他们又连续撞断了几根小树枝,每撞断一根,速度就减慢一分。
最后,两人重重地摔在了一处长满灌木的斜坡上。这片灌木丛像一张天然的大网,进一步缓冲了冲击力。虽然两人都受了伤,但都保住了性命。
这一切说来话长,其实只发生在短短几秒钟之内。等日军冲到悬崖边往下张望时,只看到下面烟雾缭绕,根本看不清下面的情况。加上当时已是下午,太阳西斜,悬崖下面阴影重重,视线更是不好。
日军指挥官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会,确信没有人能在这么高的悬崖下生还,就带着部队撤离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这看似必死的跳崖中,竟然会有人凭借独特的智慧逃过一劫。
这个惊人的决定,完全是葛振林在千钧一发之际的临场发挥。这不仅需要过人的胆识,还需要极快的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和宋学义配合得天衣无缝,才创造了这个奇迹。
多年后,葛振林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当时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根本来不及多想。这或许就是长期练武的好处,遇到危险时能够本能地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问题是,葛振林和宋学义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此时的处境依然十分危险。两人都受了重伤,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能否等到救援还是个未知数。
四、隐姓埋名的恩人
跳崖后的第三天清晨,一位身背药篓的年轻人在狼牙山采药时,听到山谷中传来微弱的呻吟声。这位名叫余药夫的年轻人,是附近小庙里老住持的徒弟,平日里跟着师父学习采药制药。
顺着声音找去,余药夫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了昏迷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当时两人的情况十分危急:葛振林全身多处骨折,宋学义则因为失血过多陷入昏迷。若不是余药夫恰巧路过,他们很可能就会命丧荒野。
余药夫是这一带有名的"采药人",常年在深山里活动,对狼牙山的地形了如指掌。他背着葛振林,拖着宋学义,避开日军的岗哨,穿过崎岖的山路,终于把他们带到了自己师父所在的庙里。
这座名为"普济寺"的古庙位于狼牙山半腰的一处偏僻山坳里,四周树木茂密,不易被发现。寺庙的主持李法明今年已有七十岁高龄,但精通医术。在抗战开始后,这座偏僻的古庙就成了当地百姓和八路军战士的秘密救护站。
李老和尚看到两位伤员的伤势后,立即着手救治。他先用金疮药为两人止血,又用自制的跌打药酒为他们推拿按摩。李老和尚的医术确实高明,短短几天时间,两人的伤势就有了明显好转。
但是,李老和尚深知,两位八路军战士不能在寺里久留。因为日军正在附近搜山,随时可能找到这里。于是他想了个主意,把两人安置在寺后的一个废弃的储粮洞里养伤。这个洞本是寺里储存香油和粮食用的,后来年久失修就荒废了,却成了两位勇士最好的藏身之所。
余药夫每天都要出去采药,顺便打探消息。他发现日军在附近设立了几个据点,还派出小分队四处搜查。但好在日军不熟悉地形,加上储粮洞位置隐蔽,这才让葛振林和宋学义有了修养的时间。
李老和尚和余药夫冒着极大风险救护两位八路军战士。一旦被日军发现,不仅他们会遭到杀害,整座寺庙也会被烧毁。但他们始终坚持照顾两位伤员,从不提及个人安危。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葛振林和宋学义的伤势基本痊愈。这时他们开始谋划返回部队的路线。余药夫主动请缨,说要带他们穿越封锁线。但葛振林和宋学义考虑到此行凶险,坚决不同意让这位年轻人冒险。
临行前夜,李老和尚给两人准备了干粮和药品,还画了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出了几条避开日军据点的小路。他告诉两人,只要沿着这些山路走,就一定能找到八路军的队伍。
第二天天还没亮,葛振林和宋学义就悄悄离开了普济寺。此后,战事频繁,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回来看望这两位恩人。多年后当地群众四处打听,却再也找不到普济寺的踪影,也不知道李老和尚与余药夫去了哪里。据说那座古庙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被烧毁了,而寺里的住持和徒弟则销声匿迹,没人知道他们的下落。
五、英雄归来后的人生
葛振林和宋学义在离开普济寺后,用了整整五天时间,终于找到了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的驻地。当他们走进营地时,战友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在大家看来,从那么高的悬崖跳下去,能够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团长邱蔚正在指挥部开会,听说他们回来了,立即跑出来查看。这位年轻的团长紧紧地拥抱着两位战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原来在狼牙山战斗发生时,邱蔚就在两公里外的山头上,亲眼目睹了整个战斗过程。当看到五位战士跳崖时,他放下望远镜,认定他们已经牺牲。
1942年春天,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两位生还的英雄授勋。在一个庄严的仪式上,他们每人获得了三枚勋章:"坚决顽强"五星奖章、"民族英雄奖章"和"青年奖章"。同时,他们五人共同被授予"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称号。
授勋仪式结束后,聂荣臻特意找两人谈话。他说:"你们不仅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这种智慧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后人。"
战争年代里,葛振林继续在部队服役。他参加了1944年的察北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担任排长,带领全排战士消灭了一个日军炮兵阵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0年,他又随志愿军入朝参战,在长津湖战役中立下战功。
1955年,葛振林被授予少校军衔。此后,他先后担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等职务。即便在和平年代,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
宋学义的命运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由于跳崖时的伤势过重,他的腿落下了残疾,不得不离开部队。1947年,他回到了河南老家沁阳县,在当地担任县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
1959年国庆节,宋学义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这位抗日英雄。会晤时,毛主席特意询问了狼牙山战斗的细节,对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9年,宋学义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党的九大。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重大政治场合。两年后的1971年,这位英雄因病去世,年仅53岁。临终前,他对前来探望的战友说:"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参加了狼牙山那场战斗。"
葛振林则一直活到2005年,享年86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们当年并不是想当英雄,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一代抗日将士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