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霞姐。
今天是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79周年纪念日。
今天,也是【真实战争故事】创办4周年的日子。
我还清楚记得4年前的今天,发出第一篇文章时的忐忑:
记录战争亲历者的真实故事,是件和时间赛跑的事,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支持。
四年过去,感谢每一位遇见的朋友,是你们的同行和鼓励,让我们更有勇气去坚持。
更要感谢每一位愿意站出来讲述的亲历者,他们是抗日老兵、是烈士家属,或者是老兵后人。
是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真切感知到个体生命在宏大历史中的平凡和伟大。
然而,一个沉重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据统计,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已不足2000人。
当历史的见证者一一离去,我们拿什么去铭记,去传承?
我们,理应做点什么,这是历史的道义。
八百壮士出川,归途只剩一人
1937年9月,四川西充县有856个壮士出征抗日。
他们之中,有书生、有工人、有农夫;有父亲、有丈夫,有兄弟……
身份虽不同,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国仗”,不是军阀混战。
抗日,是为国家兴亡尽忠,为民族复兴尽职。
西充壮士在战场彪悍善战,敢打硬仗,开口闭口都是“老子”、“锤子”。
开始,其他官兵喊他们“锤子兵”,略带幽默的贬义。
经过多次的浴血奋战,“锤子”成了英勇善战的铁锤,由贬义变成褒义。
好多突击队、敢死队,都是“锤子”做领队。
成功也多,伤亡也大。
一场恶战下来,清扫战场的卫生队士兵都的戴着防毒面具去收拾遗体,人已经分不出个数来了,统一钩上担架去掩埋。
抗战说到底,就一个字:熬!
熬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坚持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只差一周,西充856名壮士,只剩下李宏毅一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
最后一战,李宏毅营长也身负重伤昏死过去,他在转院的担架上苏醒过来,听到鞭炮声和欢呼声:
“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李宏毅后人展示他的回忆录
李宏毅又在部队里服役了快20年,才脱下军装,回到西充。
他心里一直装着西充兄弟的嘱托:
“谁要是活着回去,谁就要给西充人一个交代。”
晚年,李宏毅亲笔写下一本5万字的《征途札记》,向家乡人民详细交代了西充壮士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西充壮士,只是全民族抗日的一个缩影:
“世人只知我川军勇冠三军,不灭日寇誓不还,却不知我粤地户户白灵,家家缟素,十有九户无儿郎。”
李宏毅也是抗战老兵幸存者的一个代表:
他最后的遗愿,是希望人们能为八百兄弟立个碑,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名字与贡献。
(点击蓝色文字可直接查看原文)
老兵们生命最后的馈赠
抗战老兵吴鲁,曾毕业于黄埔军校最先进的化学防毒专业。
八年抗战,他一路南征北战,从一名防毒参谋成为一名军事记者兼任新闻发言官。
吴鲁九十多岁时,开始写回忆录,他眼睛不好,只能在旧报纸上摸着写的。
除了旧报纸,拆开的烟盒纸,空白处也写满他的自传。
字写得很大很大,一张报纸写不了几行,歪斜的字迹也很难辨认。
做过新闻官的他,迫切想要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故事留下。
因为,这不仅是他的记忆,也是一代知识分子抗日救亡的家国记忆。
吴鲁在旧报纸上写下的回忆录
抗战老兵中,除了像吴鲁这样的天之骄子,还有像陈宝文这样的“富二代”。
他20 岁就从黄埔军校炮科毕业,参加了两次长沙保卫战,滇西大反攻时任作战参谋。
战争结束,他脱下戎装回到家乡,养家糊口之际,翻译了近百万字的抗战历史文献。
其间,曾有人借走译好的手稿,说要帮他出版,后来不幸遗失。
陈老知道很难过,他没有半句怨言,又从头逐字逐句翻译一遍。
他深知,这些文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后人了解历史、铭记英雄的重要载体。
陈庆珍和军医丈夫的结婚照
还有远征军女兵陈庆珍,她临终前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嘴里却不时念叨:“杨会长……一万元……”
原来是她惦记着要给远征军老兵联谊会捐一万元,用于收集老兵回忆。
陈庆珍每月只有1600元退休金,她生病入院后,连维持生命的必需药品都嫌贵不让医生使用。
捐出生命最后的一万元,是她认定:留下老兵们的回忆口述比命都重要。
她捐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的渴望。
这些老兵的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奉献。
保家卫国是他们的责任,铭记他们就是我们的使命。
烈士无名,但历史有痕
战争影响的从来不是一代人,它的余波会在每一个亲历者身上产生共振,绵延几代。
百岁抗战老兵潘金玉今年开口讲了一段隐秘往事,这件事和家人都没说过。
他高中毕业阴差阳错去到了台湾,还被关进了监狱,认识了一个刘全礼的狱友,对他极尽关爱和呵护。
70多年过去,潘金玉详细回忆了救命恩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临危不惧的人格魅力。
他说,要不是刘全礼帮助,自己肯定没法活着走出监狱了。
他与救命恩人曾约定,出狱后要去看恩人的母亲。然而碍于当时的形势,潘金玉没能履行约定,这成了他一辈子的愧疚。
潘金玉的故事发出后,竟意外找到刘全礼的后人。
原来,刘全礼是我党安排到台湾的一名红色特工,是1950年10月1日牺牲在台湾马场町9烈士之一。
9位烈士最大的37岁,最小的刘全礼才25岁,他们是那么年轻、英俊、充满活力。
烈士的后人一直在搜集他们相关事迹,相关部门也正在组织编辑他们的纪实文学。
作为最后一位和刘全礼烈士相处过的人,潘老的回忆极其珍贵,填补了烈士人生的空白。
出身名门的刘全礼烈士
在广东吴川县庄家的祖坟里,有一座墓碑刻着四位烈士名字。
在抗战中,庄家长子庄冠周就加入了地下党,庄冠周牺牲后,他的母亲杨三奶、弟弟庄冠群继承他的遗志参加了革命,也悲壮牺牲。
还有一个烈士叫阿福,是庄冠周的战友,两个人一起被捕牺牲。
因不知阿福家在何处,也不知他的真实姓名,庄家把他埋进祖坟,世代祭奠。
70年过去,庄家烈士后人已经到了第四代,他们的心愿就是记录下烈士的故事,能出本书,让后人铭记。
中国近代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人有3500万之多,他们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农民,很多连名字都没有被留下,更别说故事了。
但他们也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他们的亲人也在思念他们,他们的后人也在寻找他们。
我们不能忘,不敢忘,也不该忘。
行动起来,守护民族记忆
太平本是英雄定,从无英雄享太平!
以后的我们,可还记得:
他们是谁,他们奔赴慷慨赴死又是为了谁?
记得有部电影里,敢死队队长把发下的银元扔掉,说:
“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嘛!只希望长官在抗战胜利后,给我们建个纪念碑。”
在一次次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危机关头,是这千千万万的中国军人抱着悍不畏死的决心走上战场。
记录和传承他们的故事,供后人铭记,树碑立传。
明年,抗战胜利将迎来80周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更是一个需要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刻。
我们呼吁:
记录老兵故事:用镜头和笔触捕捉他们的回忆与心声,让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永恒的篇章。
出版老兵回忆录:为老兵们整理出版回忆录,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荣耀与牺牲。
支持公益项目:捐款支持相关公益项目,为老兵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多分享老兵故事,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这里的公益并不仅仅是行善,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但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天皇诏书,也只说终战。
79年过去,日本政府也从没有正视过侵华罪行,他们从未道歉,从未反思。
如果不去记录和传承抗战老兵的个体记忆,我们如何对抗群体性遗忘?
漫长又惨烈的14年,360万中国军人伤亡,留下名字的不足十分之一,留下墓碑的不足百分之一,留下故事的不足万分之一。
哪怕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姓名不详,可他们的不朽功勋,在史册,更在人心。
期待你的加入,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民族记忆。共同铭记历史,致敬老兵。
后生不负,忠魂不朽。
关注我,看更多真实战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