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首任妻子罗一姑,虽未被主席承认,建国后主席却为她破例

聪颖百灵 2024-02-12 07:24:51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几乎没有想到她。”

毛泽东和斯诺

毛泽东所说的这位女子,就是他的第一位妻子罗一姑,那么他和罗一姑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907年,毛泽东已年满14周岁,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成年人了,此时的他正辍学在家,白天务农,晚上帮父亲毛顺生记账。当时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身体一直不好,毛家又无女儿,急需一个能干的女人来操持家务。于是为人精明的毛顺生就自作主张地帮毛泽东订下了一门亲事,他选中的儿媳妇正是罗一姑。

罗一姑的父亲罗合楼是一名乡村知识分子,但主要以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罗一姑的母亲毛氏,属于韶山冲的毛氏一族。当时的农村都提倡“亲上加亲”,而罗一姑又刚满18岁(毛泽东的记忆是错误的),长得清秀而丰满,是操持家务的能手,自然就成为了毛顺生理想中的儿媳最佳人选。

毛顺生和文七妹

毛泽东对这桩包办婚姻很不满意,但为了顾及父母和亲友的面子,只好违心地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在第二年和罗一姑正式成婚。

罗一姑嫁到毛家以后,很快成为了文七妹料理家务的好帮手,她很体贴毛泽东,经常为丈夫送茶送饭、洗衣浆裳,她与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也相处得很好,公婆对她十分满意。

但此时的毛泽东却非常苦闷,他虽然与罗一姑举行了婚礼,但并没有过上真正的家庭生活。婚后的日子里,毛泽东除了下地劳动和帮助父亲记账外,便是如饥似渴地借书和读书,韶山冲所有能借到的书,他几乎都读了个遍。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毛泽东思考了许多社会问题,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

罗一姑嫁到毛家后,身体一直不大好,有时便回娘家小住。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一姑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

1910年秋天,在罗一姑病逝半年多后,毛泽东在表兄、舅舅等人的帮助下,终于说服了父亲,得以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从而翻开了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青年毛泽东

其实毛泽东是很同情罗一姑的,罗一姑的病逝,更激化了他对这种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感,从1919年发生的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1919年11月14日,长沙南阳街眼镜作坊赵某之女、年方21岁的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在多次反抗无果,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出嫁当天在花轿中用剃刀刎颈自杀。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深深地激怒了毛泽东,他在湖南的各大报纸上连续发表了10多篇评论文章,从各个方面抨击包办婚姻的不合理性。

这一很不寻常的举动,正好印证了毛泽东对自身遭遇的不满,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

赵五贞(左)

毛泽东虽然不承认这桩婚姻,但罗一姑毕竟是明媒正娶进入毛家的,她得到了毛家族人的认可。若干年后,毛家的族人修族谱时,把罗一姑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并把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列在她的名下。

尽管毛泽东对和罗一姑的婚姻是不情愿的,但罗一姑去世后,他与罗家的亲情不但没有被割舍,反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得以丰富和升华。

1925年2月到8月,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多次来到罗合楼家里拜访。有一次毛泽东来到罗家,向罗合楼、罗立芳(罗合楼的堂弟)、罗石泉(罗合楼的侄儿)等人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他指出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压榨农民,穷苦农民一定要站起来进行反抗,才有出路。

此时罗立芳问毛泽东:“润之先生,你要这些人起来,他们肯定随便就垮了,那不得搞得家破人亡呀!”

毛泽东听后,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篾片说:“一块篾片容易折断,有了一把篾片,就不容易断了。”大家听了以后,都认为毛泽东的比喻有道理。

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引导下,罗立芳和罗石泉不久后都参加了反帝爱国组织“雪耻会”和“农民协会”,这年冬天,他们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罗合楼本人也成为了农民协会的积极分子。

1927年的“马日事变”后,韶山冲一片白色恐怖,罗合楼和家人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国民党反动派抄了罗合楼的家,逮捕了罗石泉,并对他们进行了种种迫害。50多岁的罗鹤楼只好携家带口,远走洞庭湖区种湖田。而罗石泉被罚重款后,经人保释出狱,也去华容当教书先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合楼和家人才回到家乡。

1940年,罗石泉曾给毛泽东写信,要求赴延安参加革命。毛泽东亲笔回信,叮嘱罗石泉在当地秘密组织力量,进行地下斗争。后来毛泽东还托人给罗家送了一些光洋和200斤大米,以支助他们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专门给罗合楼写信,向他和家人表示问候,并在信中说如果罗合楼的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欢迎他到北京走走。但遗憾的是,罗合楼已经在1943年12月去世了,毛泽东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因为罗合楼已经去世,所以罗石泉代表罗家给毛泽东写了回信,他在信中提出想来北京看看,毛泽东欣然同意。当时毛泽东的许多亲属想来北京,毛泽东都没同意,但他唯独对罗石泉破例,这也反映了他对罗一姑的某种歉疚之情。

1950年5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乡省亲,他交代毛岸英,回去以后一定要看望舅舅罗石泉。毛岸英回乡后,专门约请罗石泉到他居住的毛氏公祠见面叙谈,他不仅称罗石泉为“舅舅”,还送给罗石泉一盒茶叶和20万元钱(旧币)。

当时罗石泉已经61岁,年老多病,而且家人众多,生活十分困难。毛岸英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表示要带罗石泉的一个儿子出去,罗石泉却拒绝说:“家里有田耕,地方上有工作,不必出去给国家添麻烦了。”

毛岸英回京后,向毛泽东报告了罗石泉的情况,毛泽东又马上派人汇给罗石泉300万元(旧币),以解燃眉之急。

毛泽东和毛岸英

后来王淑兰从北京回韶山负责招待所的工作,毛泽东专门叮嘱她:“要常去罗家看看,他们都是受苦人。”王淑兰一直记着毛泽东的嘱托,她曾多次去罗家看望,并为罗家人送去大米、黄豆和豆腐干等物品。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但他也有与一般老百姓相似的际遇和情怀,他尊重历史,感念亲情,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衬托了他的伟大和博大胸襟。

9 阅读:2295

聪颖百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