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哥”按响你家门铃:京东外卖的百亿冲锋,这不只是营销,是一场“人心”的战役!

心理咨询师陈实 2025-04-22 10:53:30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一份外卖背后承载的,早已不只是“吃饱”这么简单的需求。

近日,北京一位消费者晒出自己接到刘强东亲自配送外卖的照片,引发全网热议。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刘强东身穿标志性的京东红色工服,手持餐袋,站在普通人家门前,面带微笑地与消费者合影。这并非偶然的摆拍。京东方面随后确认:“属实。”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看到的不只是“东哥送外卖”这件事本身,而是它背后击中的人心深处的几个重要心理按钮:身份错位带来的共情、真实接触唤起的信任,以及仪式感所创造的品牌认同感。

为什么这事能打动人?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它描述的是我们与他人在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距离。刘强东作为亿万富豪、京东创始人,社会角色本是远离普通消费者的存在。而当他穿上外卖工服,骑上电动车、亲手递上那份饭菜时,这种巨大的反差构成了一种典型的“身份错位”。身份错位,若处理得当,会带来强烈的情感投射:

尽管知道是营销的一个环节,但某个瞬间你不可控制的产生“他也像我们一样,会风吹日晒,会累,会为每一单努力。”的念头这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它不是理性的,而是直觉的。而这种“亲近感”正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连接的起点。

“千亿大佬”的那份饭,其实是一种仪式感

人是仪式感的动物。一个大佬送来的外卖,不仅仅是食物,它是一种“非日常”的经历。心理学上称之为“峰终效应”——我们对一件事的记忆往往由“高峰时刻”和“结束时刻”决定。

那一刻,消费者收的不是饭,是故事,是朋友圈的谈资,是一种短暂但真切的“被特别对待”的感觉。

这类事件,不只制造流量,它会在潜意识中种下一颗品牌信任的种子。

那么这次京东的“下场”造成外卖市场的可能变局

从市场心理学来看,刘强东这次亲送外卖,并请骑手吃火锅的视频流出,是一次典型的“去权威化—再建立信任”的策略。这是京东在“人货场”之外,给自己构建“品牌人格”的努力。

而当京东正式官宣外卖业务,叠加“百亿补贴”这张王牌,显然不只是补贴那么简单。补贴换来的不是短期订单,是习惯改变,是消费认知的再塑造。一旦用户从美团、饿了么切换过来,并逐渐建立正向体验,形成消费惯性,整个市场格局都有可能随之改写。

尤其对二三线城市、对价格敏感、对平台信任度高的京东用户群体而言,转移成本较低。而刘强东本人以身作则,更是在心理上为这场“迁移”提供了情感依据。

品牌“走心”,也不能脱离“走量”

当然,从心理视角也要提醒一点:走心是吸引,体验才是留存。如果后续配送体系、服务标准、商户资源跟不上,再动人的营销也终将失效。

人心能被触动,但也容易失望。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我们都知道一个规律:“理想化”之后,如果现实反差太大,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落反噬”。

所以,这只是京东“心理战”的第一步。后面,靠的仍是长期稳定的服务体验与平台管理能力。

最后我想说当一个行业的规则已被固化,一个新玩家要打破它,不只是砸钱,更需要深谙人性的行动者。

刘强东选择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式:从送第一单开始,重新从零开始。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消费者,看到的除了惊喜与谈资,也许更应该看到,在这个逐渐冷漠的商业世界中,一份真实的亲近感有多么稀缺和动人。

如果你也对人性、心理、社会观察和热点背后的“潜意识逻辑”**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每天一起拆解热点、看懂世界。

0 阅读:3
心理咨询师陈实

心理咨询师陈实

资深督导,临床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