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郤氏家族(郤錡、郤至、郤犨)和大夫伯宗之间的恩怨故事,在上一篇文章中就全部讲完了,现在暂时抛开‘晋国郤氏’这段文章主线,回到之前楚、郑交兵的篇章里来——在楚国出兵讨伐的压力之下,郑国国君郑成公不得不从邻国许国境内退兵,以防备楚军的袭击。
虽然在这之后楚国一度攻入了郑国腹地,还占领了郑国的部分城邑,但郑国也不甘示弱,趁机出兵偷袭了楚国北部边境地区,也占据了楚国的部分边境城邑;直到最后,楚、郑两国都打不动了,才各自悻悻地撤军回国,以待将来再战。
许国这一边,大敌郑国虽然从国都外撤军了,但郑军对许国社稷的威胁却并没有全部解除,在将来某个时候,郑国必然还会再次发兵攻许的;所以,为了永久地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外来威胁,许国国君许灵公干脆向盟主楚共王提出——请楚国来协助许国搬家,将许国的宗庙社稷和全体国人们都迁到楚国境内去安置;也就是说,许国迁往楚国去重建算了((许灵公这是打算从此整体搬家到楚国境内去居住,再不和郑国这个敌人做邻居了)。对许灵公主动提出的这个‘迁徙内附’请求,楚共王当然是求之不得,立即满口答应了许国的请求(只要许国搬到楚国控制区域内来,那么以后楚国就更好控制许国了),让许国搬到楚国境内来安置。
然后,楚共王再派楚大夫公子申率领楚军前往许地,协助许灵公及许国贵族们将许国的宗庙社稷、军民百姓、车马物资统统从许地(河南许昌、临颍、鄢陵交界之处)迁到了楚国的叶城(河南叶县),重新在此立国;而旧许地则仅仅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之地,无人居住及展开生活生产。
当许灵公带着许国国人和所有的物资财产整体搬到了楚国叶县之后,楚共王‘大方’地将叶县直接划给了许灵公来管理,让他可以在这里重建许国的宗庙社稷,带着国人们居住、耕种、繁衍生息。
从此以后,原来是一个独立诸侯国家的许国,就成为了楚国的国中之国(附属国),而许国原来的土地——旧许地,则被楚国暂时给放弃了;不过,这块闲置的土地以后还有大的用处,接下来的文章篇幅中,会再次说到许地的归属。
许国搬迁到楚国境内重新立国之后,原来的旧许地就空置了出来,而距离旧许地最近的诸侯国,就是一直以来对许国虎视眈眈、想要控制吞并它的郑国;而楚共王在之前和郑国的几次交锋中,并没有占到多少的便宜,要是无法直接压服郑国,那么楚国就得换另外一种方式,用巨大的利益和适当的土地资源,诱惑郑国和自己结盟,重新将郑国拉到自己一方的势力范围中来。
如果这样做成功了,那也算是楚国持续向北扩张势力范围的获胜例子;而楚国一旦要是拉拢郑国成功,那么另一个霸主晋国在中原腹地的影响力,可就大大地减弱了。为了实现‘再次服郑’的战略目的,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春天,楚共王从国都郢都(湖北荆州)亲自来到了边境上的武城(河南南阳),然后派楚大夫公子成为‘和议’使者,去郑都新郑拜见郑成公,表达了自己想要和郑国重修盟约、再为盟友的意愿。
另外,为了打动郑国君臣,按照临行之前楚共王的吩咐,公子成在与郑成公举行会面时,特地向其许诺——楚国不会占据旧许之地,假如‘楚、郑和议’达成的话,那今后旧许地就拜托郑国来管理了(也就是说——楚国在迁离了许国之后,就将旧许地送给郑国了,前提是楚郑之间必须达成新的盟约;这也是之前所说的,旧许地还有大用的原因)。
而为了让郑国彻底倒向楚国一方,楚共王也下了血本——除了旧许地之外,他还授意公子成向郑成公表示:如果郑国答应和楚国重新结盟、并完成盟誓的话,那么除了旧许地之外,楚国保有的‘汝阴之田’(指河南郏县、叶县之间,属于楚国管理的大片良田)也将划归给郑国管理,以为两国结盟的诚意之表现。
自从许国迁走之后,郑成公就已经私下里出兵占领了旧许地,但这件事属于郑国的私自所为,并没有得到别国的认可(也就是晋楚两大霸主);郑成公始终在担心,要是楚国派军队前来与自己争夺旧许地的话,那么郑国很有可能是打不过的;所以吞并了旧许地后的郑成公,心中实在是很忐忑不安的。
而通过楚使公子成之口,郑成公得知这一次楚国居然主动地对郑国让步,不但痛快地将旧许地让给了自己,还进一步把汝阴之田也一并送给自己,只要求楚、郑重新结盟;此时的郑成公,其内心中的欣喜若狂之情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于是,在如此的重利引诱之下,郑成公当即拍板,答应了公子成所请,楚郑两国重新缔结了盟约。
而这一次能从楚国的手中拿到若干原属楚国所有的土地统治权,那还是自郑厉公去世、郑文公继位以来,郑国第一次在和楚国直接对抗时,取得了国土疆域的扩张结果,实在是很不容易了。因此自感已经追上了先君功业的郑成公,才在大喜之下接受了楚国的和议请求,并背弃刚建立不久的晋郑盟约,改为与楚国重新结盟。但虽然与楚国即将达成了新的盟约,可郑成公心里还是很担忧——盟主晋侯如果得知自己和楚国重新结盟、背弃了中原诸侯联盟的行为后,会在大怒之下兴师问罪,前来攻伐郑国;于是,完成和楚国盟誓准备的郑成公便提前向楚使公子成表达了自己内心里对晋国干涉的忧虑,请楚国提前做好援郑的准备,以防将来的‘万一’。
对郑成公的担忧,公子成拍着胸脯向他保证——如果‘楚、郑盟约’达成之后,晋国还敢发兵前来攻击郑国的话,那么楚国绝不会坐视不管,楚国君臣将亲率大军前来救援,并像上一次大败晋军那样(邲之战),将猖狂的晋军再次给干脆利落地打回大河(黄河)北岸去,维护盟友郑国的安全。
当年‘邲之战’的结果,身为当事国国君的郑成公当然非常清楚;于是,再无担忧的郑成公和公子成在国都新郑举行了正式的盟誓仪式,宣告郑国背弃晋郑盟约,改附楚国。
盟约完成之后,公子成辞别郑成公,顺利地返回了武城,并向楚共王汇报了这次与郑国结盟的使命过程;楚共王也说话算数,立马兑现了之前对郑国的诺言,将楚国的汝阴之田割给了郑国,同时把居住其上的楚国百姓也一并划归郑国管辖。
楚国信守承诺的行为,使得郑成公感慨不已,自觉与楚国结盟之事利益巨大、回报丰厚,远超之前与晋国的结盟,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因此,郑成公决心紧跟楚国、尽心效力,以回报楚共王对自己的厚待。与楚国结盟的当年春天,为了向新盟友(盟主楚国)缴纳“投名状”,郑成公便委派郑国执政子罕为统帅,率军攻打晋国的忠实盟国宋国,以向楚国表达忠心(郑、宋两国也是老对手了,几次打来打去的)。
而当时的晋国国内,在之前韩厥、士燮、伯宗等臣子的劝说之下,晋厉公都已经准备暂缓攻楚,先做好春耕的准备,顺便储备一些粮秣军械,并做好后勤上的积蓄,等到秋后人力物力丰盈之时,再行商议出兵伐楚、援郑之事。
可晋厉公都还在筹备着‘伐楚、救郑’的准备过程,郑国居然就已经和敌国楚国暗地里交通来往,不但背信弃义、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旧许地和汝阴之田)便放弃盟友,火速与楚国结盟,甚至还出兵攻击了之前的盟友宋国。
因此,得到郑国背盟,与楚国重新结盟并出兵攻宋的消息后,晋厉公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召集了在国都新田的诸卿士大夫,举行了紧急军事会议;而在会议上,晋厉公公开宣布——用不再等春耕之后商议出兵伐楚了,寡人现在就要出兵,去教训吃里扒外的郑伯(郑成公),以及楚子(楚共王)那个挖墙脚的小人,至于之前那什么‘弭兵休战之会’,放他令堂肚子里的废气吧!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五月仲夏,晋厉公发布了紧急战时动员令,宣布将出兵伐郑。此次出征,晋厉公再一次随军行动,指挥作战;而晋国八卿之中,除下军佐荀罃留在国内继续管理农事、监督春耕、安定后方,新军将郤犨与中军大夫栾魇奉命前往晋国盟友齐、卫、鲁三国,要他们也一起出兵协同晋军作战外,其余六卿——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锜、上军佐中行偃、下军将韩厥、新军佐郤至全部出动,各自率军随国君晋厉公一起伐郑。得到晋厉公怒发冲冠、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前来、准备教训郑国背盟的消息后,在新郑的郑成公慌了手脚,急忙按照之前公子成应许的承诺,派郑国大夫姚句耳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兵。而楚共王自继位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包括那个‘弭兵之会’),其目的其实就是要和晋厉公一决胜负、争夺诸侯霸主之位。
于是,在得到了郑国的求援信之后,楚共王决心遵守和郑国之前的盟约,率军北上、出兵救郑,并争取在野外的会战中再次击败晋军,稳固楚国从‘邲之战’后得来的诸侯霸主之位。
当年六月,在晋厉公亲率晋国大军渡过大河、抵达郑国境内时,楚共王也率楚国三军出兵救郑,北上到达了郑国境内,并和郑国军队会合,准备和晋军展开下一步的作战。
接下来,晋、楚两军即将在郑国的鄢陵(河南鄢陵)附近相遇,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战争中的第三次大会战,一触即发(前两次是城濮之战、邲之战)。
当时,奉晋厉公之命出使齐、鲁、卫三国的郤犫和栾魇,没能赶上晋军的行军速度,虽然三国军队已经出动,但没能及时到达郑国,与晋军会合作战;因此,此次晋国的伐郑、伐楚之役,就只有晋军单独一家出动,准备展开对郑、楚两军的进攻。
当晋厉公率晋军出兵伐郑之时,晋中军大夫栾魇也奉晋厉公的命令抵达了盟国鲁国,拜见了鲁国国君鲁成公以及鲁国的诸卿士大夫,并向鲁国君臣递交了晋厉公所下达的‘共同出兵伐郑’文书。
从栾魇口中得知晋厉公已率晋军南下、准备和郑国(以及背后的楚国)开战的消息后,参与栾魇会面的鲁国卿士仲孙蔑(孟献子)发表了自己对此战结果的见解:“晋国此次出征、必胜无疑!”楚国方面,此次楚国出兵援郑的三军主将人选,楚共王经过考虑,以司马子反为主帅兼中军主将,令尹子重掌左军、大夫子西掌右军;楚共王本人也随军出征。
楚共王在六月初率楚军北上,途中路过了楚国的申地;此时,中军主将子反特地去拜访告老退休后居住在此地的楚国老臣申叔时,向前辈请教、讨论此次出战所面临的利弊。
而申叔时并不看好楚军此次出兵的前景,在与子反讨论了‘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六条准则后,申叔时认为现在的楚国君臣对内不修德政、丢弃了百姓,对外又与友好的盟国断绝了关系,已经背弃、亵渎了神圣的盟约,大家都在担心这场战争的结局,人人为自己的命运忧心不已,还有谁会为楚国去拚死卖命呢?
最后,申叔时告诫子反——请司马好自为之、尽力去做,我恐怕不能够再和您相见了!
听完申叔时的分析判断后,子反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应对,只得告别前辈,返回军营,继续筹备援郑之事。
当时,前往楚国求援的郑国大夫姚句耳也看出来了——这一次楚军的行军情况有些不对劲,不大像胜利之师的样子;因此,他提前抄小道走近路,赶回了国都新郑,向郑成公和诸卿士奏报了此次使楚的经过。
面对奉郑成公之命、前来询问使楚经过的郑国卿士公子騑(即子驷,七穆之一、未来的郑国‘当国’)时,姚句耳忧心忡忡地向子驷回答——楚军行军速度虽快,但途中没有防范意识,经过险地时,楚军队列十分散乱、列不成严整的军阵。而行军速度过快,会让士卒们疲劳,失去作战的体力和斗志;军阵不严整,士卒们将在作战时缺少配合、无法凝聚高昂的士气;此次楚军北上,既没有作战意志,又缺少军阵配合;郑国想依靠楚军来击退晋军,恐怕是靠不住!
对姚句耳所反映的楚军行军及士气情况,郑成公也是十分担心、惶恐不已;但晋军已经打上门来,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晋军进攻的郑成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挺下去,准备与楚军会合,一起迎战来势汹汹的晋军。
在忐忑不安之中,郑成公终于在当年六月等到了楚共王亲率的楚国北上援郑大军。而得知楚军已经到来、并与郑军会合的消息后,晋厉公下令晋军将阵地前移,寻找和楚军在野外进行会战的机会;终于,在鄢陵(河南许昌鄢陵县)附近,晋、楚两军的前锋部队发生了遭遇,两军的主力也不约而同地向鄢陵靠近,转为了临战的状态。春秋时期的第三次晋楚争霸大会战,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