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西安碑林与金石学”展

关中拍客 2023-07-21 13:07:17

2023年5月18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以“西安碑林与金石学”为主题的展览开幕。通过“从金石学到考古学”的思路,结合时间、人物、机构的演变线索,展示相关出土文物、馆史资料、金石学著作等。叙述西安碑林从伴随金石学诞生到见证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光辉历程——

2023年6月10日下午,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专门参观了这个展览。走进展厅之中,迎面的墙壁上,通过一条时间轴,结合图片和文字,回顾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轨迹。北宋元祐二年(1087),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将唐代石经等诸多碑刻搬迁到府学北墉,西安碑林肇建,已经将近千年。

蓝田吕氏是北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家族之一,仕宦显达,学者辈出。当时,以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最为知名,被合称为“蓝田四吕”。吕大临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吕大防和吕大忠曾经在京兆为官,先后搬迁孔庙、府学和唐代石经,最终形成以收藏历代碑刻为目的的西安碑林。

2006年至2011年,在西安市蓝田县五里头村西北的斜坡上,发现北宋时期吕氏家族墓地,发掘了四代吕氏族人的墓葬,形成独立墓园,排列脉络清晰。

北宋时期,崇经复古,重视礼制,产生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金石学。其中,以刘敞嘉编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编的《集古录跋尾》、吕大临编的《考古图》、赵明诚去世后其妻李清照编的《金石录》为代表,各种金石著作存世30多种,奠定金石学研究的基础。

清代乾隆至道光时期,金石学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一大批重要的研究论著,以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叶昌炽《语石》等最具代表性。

伴随着金石学的日益鼎盛,西安碑林越来越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不断进行修葺,不断丰富藏品。其中,陕西巡抚毕沅影响最大,著有《关中金石记》等。

20世纪初期,中国考古学建立,西安碑林也开始向现代文物机构转变。1935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在西安设立办事处,负责人是当时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同年9月,黄文弼主持西安碑林的整修工程,基本奠定了西安碑林的现代格局。

1938年5月,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成立,成为这里第一个专门机构。1955年6月,正式更名为“陕西省博物馆”,肩负起陕西省内考古发掘、博物馆管理和文物事业发展等多重职能。

在武伯纶担任馆长期间,力争将丰镐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时,提出保护遗址和创立遗址博物馆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在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区内,先后发掘李寿墓和李凤墓,出土一批珍贵的唐代文物,成为西安碑林的重要藏品。从此以后,陕西汉唐陵墓石刻也成为这里的收藏主题。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内,陈列着李寿墓出土的墓门、墓志、石椁,堪称唐代石雕艺术的典范。在石椁的正面,安装两扇石门,门楣上雕刻着朱雀,两侧对称分布着持戟侍卫、文武侍从、驾凤仙人等,刻画细腻,庄严肃穆。

这里还陈列着李凤墓出土的墓志铭拓片和册书刻石原物,字迹清晰,内容丰富。李凤墓志体量巨大,总共刻有3000多字,长1.24米,宽1.22米,厚0.1米;李凤墓内曾出土五块册书刻石,包括武德八年(626)册书、贞观十二年(638)册书、贞观十四年(640)册书、显庆三年(658)册书、麟德元年(664)册书。

李寿墓石椁拓片

李凤墓志铭拓片

李凤墓册书刻石

1993年1月,西安碑林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古代,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西安碑林享誉天下;现代,随着考古学的建立,西安碑林成为文物保护机构;继往开来,守正创新,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为我们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