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难以绕开去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战争中,各种杰出的战术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战术都无外乎一个核心点,那就是打击敌人的弱点。
作为我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在他所指挥过的众多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毛主席针对敌人弱点的着重打击。
然而,越是狡猾的敌人就越会隐藏自己的弱点。
因此,当在战争中遇上了没有弱点的敌人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毛主席给出了他的答案!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当时仅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如果正面硬刚,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看到如此强大的敌人,毛主席果断选择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立即撤出遵义,并打算北渡长江,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然而,当我军在土城与敌军发生激战后,毛主席深知北渡长江将异常凶险,于是他又果断改变计划,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推进。
当毛主席率领红军抵达扎西后,敌军又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逼近。
这时,毛主席又果断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之后,毛主席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佯装进攻,以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围集。
当敌人重新逼近时,毛主席又立即率红军突然经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佯作北渡长江姿态,继续迷惑敌人。
然而,当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重兵增强长江防线之时。
毛主席又突然率红军主力挥师东进,第四渡赤水河。接着调头南下,穿插行进在数十万敌军的缝隙之中,最终一举跳出了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在整个四渡赤水的战役中,面对没有弱点的敌人,毛主席给出的答案就是避敌锋芒,通过高机动性的运动战消耗敌人,最终达到跳出包围圈的目的。
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以坦克、大炮、飞机开道,配合其优越的装备,很快就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
此时的日寇看似毫无弱点,但是毛主席却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展现出了整体思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前景和命运。他强调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分析中日双方的矛盾特征,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展规律。
毛主席运用过程思维,将抗日战争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科学预见了抗战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将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强调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指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强调动员全国老百姓,使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弥补武器的不足等缺陷,构建出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同时,毛主席还提出了避敌锋芒,切忌层层设防,防止无节制地自我消耗等重要军事理念。
最终,在《论持久战》指导下,中国人民不仅获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还在战争中扩大了影响力,发展壮大了自己。
这些重要军事哲学,就是毛主席在面对没有弱点的日寇时给出的另一个答案。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其中正规军356万人,非正规军74万人。
同时期,解放军的总兵力约为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
从这一数据对比,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国民党军在当时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他们有美军提供的优越装备,其几乎找不到弱点。
但随着战争的进展,解放军却扭转了兵力上和装备上的巨大劣势,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一军事奇迹的背后,自然也跟毛主席的军事理念密不可分。
在战争初期,毛主席提出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并强调“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种灵活的指导思想,便是毛主席在面对没有弱点的国民党军时给出的答案,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面对看似没有弱点的敌人时,毛主席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给出了深刻的答案。
他强调避敌锋芒、灵活机动、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些军事理念不仅在四渡赤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也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毛主席的军事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战略洞察力和对战争规律的精准把握,指导着人民军队在劣势中寻找胜机,在逆境中创造奇迹。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
星辰大海
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是打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