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杀虫剂,为了保护农作物,提高经济效益,各种化学农药也被研发出来。
在种植中,为了防治害虫的危害,通常都会选择喷洒农药进行灭虫。
近几年,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两种农药杀虫剂就是烯啶虫胺和呋虫胺,这两种药物均属于烟碱类,防治范围内的害虫都能很快被灭杀。
这两种农药有何区别呢?
它们又该如何选择?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区别。那么首先来讲一下这两种药物之间的区别。
1.作用方式。
它们两个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烯啶虫胺是以触杀为主,而呋虫胺则具备触杀和内吸作用。
2.灭虫速效性和持效期。
另外,在灭虫速效性和持效期上面也存在差异。
烯啶虫胺对害虫的触杀效果明显且见效迅速,但是几乎没有持效期。
而呋虫胺则具有一定的触杀和内吸作用,持效期大约在一周左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46386f3dbfd0b1b0633249423fc70c.jpg)
3.防虫范围。
在防治的虫类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别。
呋虫胺防治谱较广,可以很好地防治蚜虫、红蜘蛛、粉虱等多种危害物作物生长的害虫。
4.害虫抗药性。
烯啶虫胺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主要是通过接触作用对神经系统进行抑制,因此害虫抗药性较强且存在残留。
而呋虫胺是属于较低毒性、高效能的替代药物,主要通过内吸和触杀双重机制进行灭虫行动,适用范围更广泛,其抗性较低,残留相对较少,安全性高且更为有效。
5.使用方式。
两者在使用方式上也有不同。
由于烯啶虫胺具备较强的触杀性能,所以可以通过喷雾、灌根等多种方式进行运用。
而呋虫胺一经喷施会快速渗透进植物体内,对蚜虫、白粉虱等害虫产生内吸作用并造成中毒,对于防治隐蔽式害虫如坐果期果类等作物具有良好的功能。
如何选择?那么它们之间这些区别在使用时应该怎么选?
一般情况下,70%杀虫烟雾剂对小麦的蚜虫, 20%呋虫胺需1000-1500倍稀释,同时根据防治目标进行喷雾。
30%烯啶虫胺需要750-1000倍稀释后喷雾,处理蔬菜害虫,如黄瓜蛆、白粉虱以及西红柿矿脉蛉。
使用时若喷药后,浓度过高,有可能药液会沉积在表层,造成叶面受损或者干枯。
设定剂量为儿童8岁以及成人总热量摄入时,均维持在350-400千卡/分,喷雾距离3m,叶子光滑程度按照2-3等分类标准,叶子粗糙程度按4-5等分类标准。
按照60%及70%玉米高度喷雾,60%玉米高度时,将喷头置于茎部基部3m处位置;而70%玉米高度则为4m处位置。
喷施时间要求一般间隔10-14天,在用药后7天观察效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2d99912145300b0e0d00c272d5e0e1.png)
呋虫胺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白粉虱及螨类,虽然具有一定内吸作用,但对于防治介壳类和刺吸类害虫效果较弱;而烯啶虫胺主要用于防治蓟马、色蝇和矿源蛉等隐蔽式危害性害虫,但其对介壳类、刺吸类及鳞翅目幼虫等害虫有一定效果,但对飞虱和蓟马效果不理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98ae2534ffc122bd2a5464de49dfd7.png)
有两个原则可供参考:第一个原则是优先选用呋虫胺,如果针对有效范围内的害虫使用该药物达到防治效果最佳,并且通过先前实践经验得知该药物对目标害虫有效时,则更应优先选用该药物;
同样,在先前实践中,若试验显示呋虫胺未有效防治某种害虫,应考虑使用其他专门针对该害虫的药物,比如针对介壳类或螨类害虫可选择有机氯类或三苯基甲烷类药物;
第二个原则则是根据不同的作物进行灵活应对;
如果作物为棉花或者果树等高经济价值作物时,应优先选用呋虫胺,而对于一些常规作物如小麦、大豆或者玉米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这可以根据地区、季节以及对其他作物的影响等因素灵活决策。
再者,我国具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作物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都属于重要保护区,所以需优先选择更为高效环保的木本植物保护产品,有条件必须要进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