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印度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商讨“谁是最伟大的印度人”。其中,外交部长苏杰生给出了一个“标准回答”:圣雄甘地,或者佛祖释迦摩尼。
甘地作为印度的国父,他的地位自不必说,至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如果将他评选为印度最伟大的人,似乎也并无不可。毕竟,即使强盛如唐朝,唐玄奘也要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可见印度这个古代“佛国”的影响力。
结果,苏杰生的话音还没落下,“好邻居”尼泊尔就跳了起来,怒气冲冲的指责苏杰生大言不惭,竟敢把释迦摩尼说成印度人。更何况,你们印度已经完全抛弃了佛教,全国佛教徒占比不到总人口的0.8%,有什么脸面继续蹭释迦摩尼的“热度”呢?
经过一番劈头盖脸的怒斥之后,向来高傲的印度,不得不向尼泊尔道歉,承认释迦摩尼是尼泊尔人。可谁都没想到,尼泊尔一个叫阿木汉松的学者,却拒绝了这一说法。他在论文中提出,释迦摩尼应当是中国人。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阿木汉松宣称释迦摩尼是中国人,到底有什么依据?尼泊尔指责印度抛弃了佛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目前学术界普遍公认,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加持下,大众很容易有一个刻板印象: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
实际上并非如此。关于释迦摩尼的身世,佛教有许多著作都有记载,上面写的非常一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地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尼泊尔的蓝毗尼地区。因此,佛教的发展历程,准确来说,应该是“起源于尼泊尔,发展壮大于印度”。
但不管怎样,释迦摩尼的身世问题,终究还是南亚国家的事情,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此,尼泊尔学者阿木汉松给出的解释是,经过自己对于诸多历史古迹的查阅,以及对于人种学的研究,他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尼泊尔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追根溯源的话,的的确确是属于华夏族的一脉。尼泊尔人就是神农族的后裔。
这一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古代,云南、西藏地区的交流相当广泛,很多中国人也都会往这些地区迁徙。所以的确有不少尼泊尔人,与中国沾亲带故。而根据一尊从尼泊尔出土的释迦摩尼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尊佛像的外貌轮廓,的确是更偏向黄种人一些。
除此之外,阿木汉松还表示,尼泊尔地区在明、清时期,就是中华帝国的属国,向中国称臣纳贡过。所以说,尼泊尔也算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两点基础上,阿木汉松得出结论,释迦摩尼是“中国人”。
当然,阿木汉松的这段论证,虽然言之凿凿,但里面牵强附会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证据也不算完整,所以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只是,中国人对于释迦摩尼这个名字,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即使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但在上千年的打磨之下,我们也为佛教增添了很多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可以说,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即使不信佛,也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意之间,接触到有关佛教的文化因素。
然而,诡异的是,当佛教在东亚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时,印度却将自己曾经辉煌无比的佛教文化打入了冷宫。
如今的印度,信奉佛教的人不到0.8%,甚至不如基督教的2.1%和锡克教的1.9%。或许,阿木汉松打算把释迦摩尼的国籍改成“中国”,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有点不好办,但从感情角度上看,倒也可以接受。
那么,佛教在印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呢?这件事要从玄奘西游之后开始讲起。
玄奘从印度游学归来之后,中天竺国就发生了内乱,丞相阿罗那顺篡夺了王位。原本比较统一的印度地区,经此内乱,再次分裂。中亚国家趁火打劫,攻入印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印度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
可是,局势动荡虽然会破坏宗教发展的稳定环境,但混乱的世道,也往往会帮助各大宗教,吸纳更多的教徒。而佛教如此庞大,为何会在这次变故中,一蹶不振了呢?
因为除了这些外因以外,当时印度佛教内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根据玄奘等西游僧人的记载,当时印度的佛教徒,很多人都抛弃了佛学中“安贫乐道”的教诲,反而生活奢靡,崇尚享乐。在当时,印度有不少僧人占有着大量的田宅、店铺、牲畜、奴婢,而且还对外放贷,俨然一副奴隶主、地主的做派。
如此行径,不但让印度佛教在本土失去了民心,而且还招来了外部侵略者的觊觎。因此,印度分裂,中亚国家侵入印度之后,印度的那些富庶的佛寺,立刻就成为了被他们洗劫的首要目标。
而印度佛教的发展,离不开的就是佛寺。这些佛寺除了为信徒提供烧香等服务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僧人提供学术交流、讨论的场所。
可以说,这些寺庙就是印度佛教的温床。中亚国家入侵,将这些佛寺打成废墟,佛教应势衰落,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是,当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在传教的时候,也没有现成的大佛寺供他使用,可他不照样还是把佛教给发展起来了吗?既然佛寺没有了,那佛教徒为何不能扎根于民间,重头再来呢?
因为在基层,“婆罗门教”要比佛教更有影响力。
婆罗门教,即后来的印度教。它是雅利安人带来的印度本土宗教,也为印度带来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种姓制度”。千年以来,佛教与婆罗门教进行了长期的共存与对抗,二者也是相互学习,互相渗透。
其中,婆罗门教因为有着主场优势,佛教为了“接地气”,不得不融合了大量的婆罗门教义。特别是印度佛教里的密宗兴起之后,吸纳了婆罗门教里的巫术、咒语、祭祀仪式等内容,也让两个教派之间越来越模糊。
而就在这时,婆罗门教突然搞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宣称,佛陀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直接就把佛教纳入了自身的体系之中,当场拉过来一大批佛教徒。
同时,为了争取印度境内各个小国的支持,婆罗门教还许给了他们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更高贵的身份。因为,这些王公,很多都是新兴贵族,虽然政治地位上升了,但仍然摆脱不了自己传承千年的低种姓。
这就令人好奇了,他们贵为王公,如果宣称自己是高种姓,谁又能发现呢?
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印度种姓的高低,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这种人的肤色偏白。而相对应的,印度作为南亚国家,土著居民的肤色会偏黑一些。
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就不难想象了。种姓制度下,各个阶层不能随意通婚。结果就是,高种姓的雅利安人,他们的白肤色会遗传下去,而低种姓的人,经过一代代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儿,肤色也就越来越黑。
所以,在当时的印度地区,那些低种姓的小国王公,虽然有权有势,但是因为外貌原因,仍然会时不时地被人指指点点。因此,这些人在拔高自己的种姓方面,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
而婆罗门教为了争取这些新兴王公的支持,特地编订了新教义,把这些人都拉拢进了“婆罗门”、“刹帝利”等高贵种姓之中。所以在印度,也有不少人看起来肤色较深,但实际上是高种姓。
而这些王公也投桃报李,大力扶持婆罗门教,打压佛教。此外,婆罗门教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也非常对他们的胃口,相比之下,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并不让他们“感冒”。
在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印度的佛教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完全招架不住。再加上后来伊斯兰教入主印度,佛教受到两面夹击,最终在印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婆罗门教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演化为了现在的印度教。
当然,虽然如今的印度佛教已经式微,但我们仍然要承认,印度对于佛教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功绩。只是,现在的印度,如果想要蹭佛教的“热度”,实在不知其他的佛教大国,会不会心有块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