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当代艺术展”由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家国际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年刊和歌雅艺术编辑团队联合策展。
创作说明:女孩恬静地回味着书中的文字,也许是找到了那疑惑很久的答案,也许是在书中获得了什么启悟,还沉浸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的思想里,幸福与满足使她内心温暖而忘却了冬日的寒冷。读书滋养了她的心灵,开启了她的心扉,打开了智慧之门,成长的快乐使她对未来充满了期许,仿佛得到了人生海洋的罗盘,指引着她向幸福启航。
创作说明:
太湖石是中国四大奇石之一,其形态中蕴含着太极阴阳、一虚一实及有无相生的运动规律,无不体现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自然也追求对立,它是从对立中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中产生和谐”。这样对立而又和谐的美,在太湖石中体现得恰到好处,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了千年,也早已成为华夏儿女骨子里的一部分。
作品中女人捂住了嘴,头发幻化为太湖石,即是用太湖石的形态理念视觉化了人在思考的过程与状态,意在表达:如同太湖石所蕴含的对立又和谐的运动力一样,人自我修行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在各种对立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与思考,体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尤其在当今网络时代,更要学会谨言慎行,懂得恰到好处的智慧。
创作说明:灵感来源于莫高窟159窟西佛龛北侧壁画《文殊变》中乐队的复原,将传统造像进行现代转换。通过东方的审美要素结合当下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现代感,扭转大众对传统艺术的刻板印象。而球形关节人偶的形式增加了作品的可动性,使之随着场景变幻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创作说明:
她曾见人世间浮尘聚散不定的人海,
也曾叹惋逝去的蒹葭,
生命的旅程即是漂泊与流浪,
我们终会相遇,又终会离别,
这是秋日的黄昏,
一位旅人在此驻足。
秋光如此潋滟,何不坐看云卷云舒?
创作说明:
整体造型形似正在侧鞭腿的一位功夫者,功夫的力量全部集中在抬起来的腿上。作品以综合材料包括木头、金属、电子元件等创作而成,金属和电子元件等材料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些东西,甚至出现一些时代独有材料的人体使用假肢、脏器等,人与钢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未来也有可能会出现“共生”的概念。
创作说明:
清风徐来,战马嘶鸣,《长歌》寓意着对和平和胜利的一种精神向往,整体造型是通过铜板锻造出的一匹战马的形象,战马的鬃毛如风般轻盈生动,代表着胜利的风,整体造型向上倾是为胜利嘶吼的姿态,战马的眼睛炯炯有神,慑敌心魄,铜板錾刻的痕迹和挤、推的一些技法肌理的表达出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和金属的肃穆感。
创作说明:
“信仰工厂”计划是2021年开始的关于将蚁巢空间实体化并使其呈现某种形象的系列作品。这一计划未来将是雕塑、装置、影像、声音与空间氛围统一的整体创作。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成千上万只蚂蚁被圈养在“工厂”里,以天性为动力,夜以继日生产“产品”。它们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只能在具有某一形象的模具中生活与筑巢。当生活空间受到限制,生命潜在的探索与求生欲望被激发,蚂蚁在模具中不断探索,挖掘通道。
创作说明:
这组作品灵感来源于某日早上洗漱时,发现挤出的牙膏形状酷似一条小鱼,便有了这组设计。洗漱是我们一天中身体最放松、思绪最放空的时候,自在遨游的思绪就如同脑海中“空游无所依”的海洋生物一般如梦如幻,这组设计便意在用具象的事物还原这个虚无缥缈的时刻,表达人类放松下来时千奇百怪的思绪,故命名“浴中奇思”。
创作说明:
作品以泥巴为媒体,不通过任何翻模处理加工。手直接触摸和塑造的泥巴,把最为原始的大地材料重塑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这组雕塑刻画人类家庭,在这组雕塑中寻找跨越时间和地区里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关系。
创作说明:
每个人都具备独立的生命意识,其生命状态及其价值体系皆归于时代底蕴,这个作品正是出于自身对生命的反思。对许多人来说,生活有时就像独特生命美学与抽象人性艺术之间的对抗游戏,与此同时,我也想以此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那种蜷缩着自我而寻求保护的防备心理,人在生活中都难以回避内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我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因此通过反面形式表达出人类生命纯粹本质以及灵魂当中始终如一的不屈精神。也许,有时坎坷如箭般用力射穿过心中美好,但顽强的生命力、意志力最终能够支撑着人类反把荆棘顺理成章地变为手中武器,并以其为利刃,刺破世间假象,揭开有关生命真相的团团谜底,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真正的价值。
创作说明:
一群同样面孔的人从画框中走出来,有一种荒谬,有一种反思,走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走,也没有答案。只有无意义而集体性地行走,拷问当下,并追问人的价值意义。
生活就像一个个镜头,琐碎平静的生活深处潜伏着暗流与潮涌,所经历的挫折与不安也渐渐会被时间冲淡,生活中的种种情形都被稀释于平凡表现下,像墨滴在水中晕开,逐渐波澜不惊。坚持住,继续走,曾经的懊悔与失落,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风轻云淡;继续走,再大的迷雾也能拨云见日。
创作说明:
现代陶艺本身就是抽象的、不客观的、非具体形象的,常规的几何形体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瓷器的象征,但是现代陶艺又是充满现代性和挑战性的,一个陶艺家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材料,不断创造新的技法和工艺技术才会让作品充满生命力。
创作说明:
大海怎样为自己表达情绪,也许浪花是它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大大小小的浪花与泡沫讲述属于它的悲伤与欢乐。被拍打上岸的浪花、洋流将换时的浪花冲出无数的波纹和气泡,是大海在呐喊、在呼吸、在讲话,在向我们表达它的心愿,仔细听,是不是有我们都不知道的故事发生。
作品以浪花为创作灵感,浪花拍打上岸大小各异的气泡与浪花生生相依。利用陶瓷材料进行制作,尺寸可变,可随意组合。
创作说明:
作品采用泥片塑形的方式,本作品的灵感源于“残缺”。作者认为人的心灵就是一个不断从发现残缺向填补残缺的进化过程。因此真正的新生,是经历挫折从而不断完善心灵的残缺,进而达到完整崭新的状态。作者以外表的残缺来表达所经历的挫折,而以内心的完整来阐述心灵的完整,这是由外到内的升华,由内而外的凸显。因此本作品所表现的残缺,意为一种新生,皮囊的残破彰显的是心灵所经历的磨难,这些磨难反过来促进了新生。经历挫折代表着百般磨砺,“残缺”形式正是新生的体现。
创作说明:
该作品运用当代的数字雕塑手法,将祥云与猛虎结合在一起。雕刻的手法上运用当代写意的线条相互交错融合。
创作说明:
整体造型由莫比乌斯环变形而来,再由跷跷板形式呈现。莫比乌斯环寓意着永恒与无限,跷跷板两端平衡寓意着和谐。作品的意义表达我们作为人类与空间最理性的状态,不管起点是人还是空间,终点依然是彼此。这是一种永恒,是一种有独特平衡感的永恒。
创作说明:
该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猛禽保护中心的几只独臂猛禽。意外或人为的击打使得它们的半边翅膀坏死,不得已而截肢,失去了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失去翅膀的猛禽并没有放弃自己,在无数次尝试和反复摔倒后,学会了使用半边翅膀平衡身体。该系列作品以残破或完整的单边翅膀胸针为主要表现形式。希望通过首饰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感动,同时也希望所有生命都能够被温柔以待。
创作说明:
举一捧星辰大海,弥散于器物魂,留韵于沙与土,沧海与银湾。或惊涛骇浪,或涓涓细流;或飞沙走砾,或冰封汪洋。泥与釉,烈焰与冰霜交融的一瞬,裂痕与冰晶交织,淳朴与绚烂相融,炽热又寒凉。
器物百态——或盘碟、花瓶,或烛台、碗,此非工业量产的机械,而是泥土与星辰大海凝成的鲜活生命,轻轻诉说着,幽幽笙歌……
创作说明:
每一个“孩童”的明天寄托着家人的期望,同时“孩童”这个角色又是社会的期望,作品选取孩童时代的这一形象来展现孩童的青春,同时运用了“红领巾”这个符号与孩童的形象结合。红领巾代表了一个社会角色的形象,象征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作品取名《红领巾》,象征着希望。
创作说明:
我喜欢对人性和命运进行思考和感受,人性复杂,有些多变,有些坚定,我喜欢去表达那些我感受的到的美好而坚定的品质,这些品质经得住命运与时间的考验,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人在面对命运时却可以坚守初衷与信念。
开始决定创作生命之轻系列源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说“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的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生命和历史既然这样轻,似乎是不存在意义的,宏观来看生命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生命会自赋意义,人也无法接受没有意义这件事情,所以,所有我能感受到的、我能思考到的、我能表达的,便是我生命的意义。
创作说明:
在探索路上关注周遭与自然环境对主体的影响,充满物质性的世界,双向维度地感染着身体。《“新”环境》系列最初以当代首饰(物质性媒介与空间场所,通过身体分解重组,产生新的构成)为路径开始,进而引发场所、媒介、物质性等,个体与社会,艺术与自己的关系思考。以本土化和国际视野思考着艺术创作实践,以家乡种种生活记忆为角度,艺术实践为路径,探索自身文化叙事,城乡间不同生活方式引发感知,使得关注到乡土中的丰富性与消逝物。作品是我与场所之间发生的事件,常拾东西的身体惯习,关注到土地上的痕迹,一块土壤被苔藓与塑料缠绕生长……
创作说明:
当前危机之下,人类因微生物而重新联结在一起,在此刻,无关身份地位,无关种族,无关信仰,无关文化背景,我们共呼吸、同命运。在疫情期间,我收集了不同省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九个人佩戴过的口罩,将它们置于培养皿中培养观察,他们呼吸之间所产生的微生物菌群既有自身生命体态的不同,又展现出彼此相连的趋同,面对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人类无法窥视微生物还是微生物本就无心打扰人类……
创作说明:
从“我”的五种感官器官上提取的微生物分别接种到独立培养皿中,待它们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进行二次取样并重新接种到大型培养皿装置中。先将五种感官的微生物分别接种到五个大脑上,再集中接种到另一个大脑上形成五种感官微生物的集合单独展示,它们在此诞生、蔓延、聚合、滋长又凋亡,周而复始,最终形成一个微生物的空间,这里是属于微生物的宇宙,也是属于“我”的宇宙。
创作说明:
作品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一个个抽象的细胞形式组合拼成女性衰老时胸下垂的状态。有干瘪的、腐败的、枯竭的,顺应自然不再圆润饱满,但总体上看是美的,具有不同时期的从容优雅的气质。自信平和不畏惧。
创作说明:
《触摸》系列作品从盲人视角对首饰的感知出发,人沉浸在孤独与黑暗中,如何感知首饰?材料的形态与质感在盲人的视角中无线放大,触摸成了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渠道,让首饰有了新的认知与温度。
创作说明:
作品选用了12个站立、身披衣物的人体模特,使用黑色防水胶泥将其刷成黑色,目的是组成一群没有具体身份、社会中随处可见的人群,将其切割打磨摆放同一水平高度,作为容器。加入调和好的泡沫液,在模特的顶部不断输出成型、洁白、柔软的泡沫,本来随机并脆弱的泡沫通过人体的塑造成型,呈现出生长的状态,泡沫材料的特点决定其无法统一、自由、柔软、飘忽不定的状态和被切割成统一高度的、坚硬实在的人群,相互对立统一而共生。
创作说明:
《勋章》系列的首饰作品,灵感来自那些被水反复冲刷形成的沟壑。我尝试很多材料去表达这种“自然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直到在牛角加工厂看到那些因为生长痕迹而被遗弃的牛角废料,让我感叹在自然和时间之下,还有多少物件可以被留存住。不论是来自时间的打磨还是人类自认为有用的选择,很多留下的痕迹将要消失,而在这些“被消失”的物件上也正萌发着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很难用一两个固定的词汇去形容,人们因为“自然感”而选择牛角,又因为“自然感”而放弃它们。在这个悖论中,从时间中生长出的自然痕迹和从时间中消失的自然痕迹,仿佛都在诉说有关自然的包容性和永恒性。
创作说明:
记录了从我购买鳄梨到丢弃于垃圾桶的72小时,我将不进入大众眼中的鳄梨皮与果核作了新的行为尝试。
创作说明:
我通过将象征自身隐私的床头柜公之于众,是自我剖析也是疗愈。
创作说明:
它探索了风在金属表面上连续运动的方式,形成此起彼伏,左右过电的律动。利用风的目的是使运动本身成为雕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将运动赋予已经完整的静止物体。
这件动态雕塑由两部分组成,两块天然石作为两侧的锚点,中间有一层涂有铝的 PET 金属膜,另外两个风扇安装在两个相对的墙壁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并提供了两种材料,展览空间和体验它们的访客之间的对话,让人沉浸和重新思考了动态艺术和周围空间。
创作说明:
我关注着时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担心在人类快速的时代发展下生物的突变异变问题是否得到充分关注,在某些隐秘的角落,是否正有些异常的生物在被哺育着,这些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意外,是否有一天曝光在我们的视野前,敲响大自然对人类的警钟。他们背负着不同的故事聚集于此,互相倾诉,互相倾听。
创作说明:
在生活中会有一些人通过语言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干扰,这些话会打断我们的思考或者影响我们的计划,然而通常提出各种建议的人都忽略了被建议人的感受,进而主观目激烈的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在混乱的环境中思考的人像是在做噩梦,渴望得到片刻的安静。
创作说明:
对于这个作品,最初产生想法是在一个偶然间,我躺在躺椅上一边充电边一玩手机,忽然发现我拿着连接充电线的手机的样子像极了小时候因为生病在医院输液,手上连接着输液管(充电线)。于是我开始思考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就像是病人对于打点滴的依赖,所以我用输液架连接电源对电子设备和人们的生活进行“输液”。
创作说明:
该装置介绍了对五种濒危鸟类的特征和状况进行的研究,分别是:绿孔雀,鸮鹦鹉,斯皮克斯金刚鹦鹉,橙腹鹦鹉,朱鹮。我根据这五种鸟类的色彩特征来设计霓虹灯。在一系列霓虹灯的色彩组合中,中间部分是各种碎片化干燥的植物元素,是我根据这5个物种的所在的栖息地和它们所筑巢穴的元素特征所构建的。这些鸟类的栖息地基本已被城市所包围和吸收,它们只能生存在没有被工业污染的小范围的空间中。霓虹灯和干燥的植被是一种有机和无机的结合。每一块面板都被安装在展览空间中,仿佛安装在一棵看不见的树上,并把它们按照这些鸟类筑巢的高低位置来排列。未来,这些鸟类可能都会灭绝,那时人类只有在影像中才能再见到它们的样子,但那时它们已经是一些没有生命的色彩了
鞠兆煜 《关于时间的想象》 亚克力装置 40×40×40cm
鞠兆煜 《关于时间的想象》 亚克力装置 40×40×40cm
创作说明:
以物种进化为展现点,表达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从海洋生物到爬行动物,再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再从哺乳动物到鸟类,展现出了生命从海底到蓝天的漫长进化。
创作说明:
在我的《当代脸谱》综合设计系列中,花卉纹样成为了我的绘画语言,对于这种画面表述的形成我个人是很欣喜的,至于这其中所蕴含的表达力量,需要从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化开始提及……
该系列当代花卉脸谱在勾画绘制时学习了中国戏曲化装中的特殊手段——脸谱 的勾画技法和美学经验。
创作说明:
家乡的石油化工厂排出浓浓的白烟,它已经与当地每一个人的呼吸融为一体,与在路上的每一辆车融为一体。
创作说明:
长久以来的疫情阻断了人们现实世界的正常交流,而后疫情时代人与人的交流陷入了普遍危机。空气与人的关系在当代语境下重构,空气不仅是人类是维持生命的力量还是病毒的传播媒介。疫情隔离本质上是人与人空气的隔离,人与空气处在含混不清的关系下共处。
作品运用了空气动力学中研究中的纹影法的“背景纹影(BOS)”作为技术媒介,来拍摄多组情侣,情侣是亲密关系中最亲密的,超过了朋友甚至父母。让他们之间的空气得以显现。以此来讨论后疫情时代的人与空气、人与人之间的话题。
吕泽鑫 《内心的声音》 影像 2022 视频截图
创作说明:此组作品是一套声音影像与线装书籍相结合的装置作品。用绘画与影像的形式来表达外在的“声音”与内心“声音”的碰撞,首先,声音包括很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人类创造的声音,还有我们听不见的“声音”,有时候会随着这些声音的进行产生一些心理意象和波动,在A4纸上画出每天早上的的情绪波动,线条或许杂乱、或许平滑,就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我觉得不同的声音对我们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波动,有时候我们可以受它影响,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它转化为我们内心所表达的意象。
吕泽鑫 《内心的声音》 200g特种纸,古法4孔线装书形式 A4 2021.11-2022.1
凌颖杰 《时间胶囊》 影像 2022 视频截图
创作说明:作品有关时间、物像与感知。我们该如何看待万物、事件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存在与虚无,如何定义所见之物,体察不可见之域。面对现实的不确定性,面对记忆的缺失,如何让存在得以显现,又如何表达其中的缺席。作品将如梦幻般的场景编织在一起,尝试开启一层层新的感知,探寻那些不确定的又可能存在的现状。
凌颖杰 《时间胶囊》 影像 2022 视频截图
人是渴望孤独,又追求陪伴的社会性动物。
姜聪慧、李鑫琪 《克制》 行为艺术 2021 视频截图
创作说明:
本次行为艺术以滑稽、荒谬的形式,来展现人类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主宰着一切。过度的操控,使得一切都往既定的方向发展,或者说是人类想要的方向发展,而无法朝着事物本身自然的方向前进,渐渐地我们就忘记了艺术、文明它本该应有的样子,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一件艺术品原本有其深刻的内涵,但如今,人们似乎更多的只关注它的表面形式,最珍贵的部分被舍弃,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这些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部分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姜聪慧、李鑫琪 《克制》 行为艺术 2021 视频截图
耿卓兰 《空白》 装置视频2021视频截图
创作说明:
看似信息交流互通的当今,实则是闭塞且封建的。
相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一种让人不得不被迫观看的工具。
当相机拍摄的画面呈现的是没有文字时,所有观者就在无意之中被迫观看了那个特定的角度——空白。这个装置首次放置在校园的教学楼前,在装置前来来往往的同学和老师也出现在文件袋里的镜子里此作品放置的时间持续了7个小时左右,从未有人去移动过相机的位置,我们对于被迫观看是如此的习以为常。
耿卓兰 《空白》 装置视频2021视频截图
邵也 《过客》 行为影像 2022 视频截图
创作说明:从窗边经过,脱下外衣站定,邀请现场观众使用包裹着泥土和石块的对话录(纸本)向我投掷。掷砸动作停歇之后,缓缓穿回衣物,从窗边离开。
邵也 《过客》 行为影像 2022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