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商人在打败夏朝之前有过8次搬迁,在建立商朝之后又迁都了5次。
如此频繁的迁都也让后人称“商人爱搬家”。
而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及经济活动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频繁的迁都对于政权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看出,古代国家一般很少迁都,这时,不得不发问了。商代频繁的迁都是为了什么?
如果说商人在建国之前的屡次迁都是为了躲避夏朝,那商朝建立后的5次迁都又是为了什么,躲的是洪水吗?
这些问题具体还有待考究,下面可以凭借已出土文物与史料对建国后的5次迁都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
“商汤革命”后,商朝确立了统治,建都于毫。而商朝在商王仲丁以后国势渐趋衰落,出现了因为继承制度混乱而引发的九世之乱。
正是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据史书记载,先是商王仲丁将都城自毫迁至嚣,河亶甲自嚣迁至相,祖乙迁至邢,迁庇、南庚迁至奄。
直至盘庚迁殷,商朝都城定于殷,盘庚迁殷之后,推行商汤的政令,王朝内部矛盾得到缓解,商朝再度振兴。
关于频繁迁都的原因,首先来对比商朝和夏朝的强盛,结果显而易见,夏朝遗民不足为惧,所以商朝迁都并不是为了躲避夏。
而《尚书·盘庚》中提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可以看出,洪水是商朝建立后频繁迁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古代水利技术有限,古人还无法很好的控制黄河的泛滥。而黄河极易决堤,并且由于泥沙淤积,频繁改道,更难控制。
加之都城的建立又处于一个平原之上,靠近水源。
也就是说频繁的迁都是为了躲避洪水的说法是可靠的。可是商朝建立后的迁都仅仅是为了躲避洪水的威胁吗?
根据考证并非如此,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商朝的5次迁都大都是在九世之乱之间发生的。
所以商王迁都与内乱也是有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商朝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混用。
而正是由于这种两种制度的混用导致继承顺位的模糊,长辈和子辈不断争夺,国家内部处于混乱。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王位继承上没有一个规定的准则,出现继承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
商朝统治内部出现问题,王室子弟为了王位相互争夺斗争,商朝的实力大大减弱,无力控制各诸侯,社会也处于一片混乱。
可以说商朝不断的迁都就是为了远离政治斗争和重新划分权力范围。而迁都也是商朝政治内斗的一个重要表现。
直至盘庚迁殷,开始恢复商朝的统治与威严,内乱被平复,商朝频繁的迁都才得到了停歇。
同时商朝的迁都与对外战争和诸侯叛乱也有一定的联系。
商朝不断与外敌或是诸侯国发生战争,所以会将都城迁往安全地方,以保证都城的安全。
在这里,必须提及著名的盘庚迁殷,盘庚在即位后并非一下决定迁到殷,而是打算迁到故地毫。
要知道毫是商汤建国的地方,盘庚打算迁至毫地的原因与商朝的衰亡趋势有关,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内乱后,商朝国势愈显衰落。
盘庚认为“迁都可以兴邦”,于是选择了故都毫。
毫是商朝的兴盛之地,迁往毫地,一来希望可以改变国运,二来也是希望起到振奋士气的作用。
三来可以毫位于商朝控制中心,可以有效躲避外敌。
而后来,盘庚才采取了迁至殷的措施,其中缘由是在迁至毫地后,并未达到复兴的效果,而是遭遇了更严重的洪灾。
同时当地土地沙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盘庚打算再次迁都,毅然决然的将都城迁于殷。
殷地的土壤肥沃,易于耕作,迁都后,一切重归初始,大大的打击了贵族势力。
同时盘庚迁都至殷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严厉的挫败了反对的势力,重建了君主威严。
所幸,盘庚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迁都后,商朝国势再兴,并且殷地成为了一个稳定的都城,为以后的商朝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后人称商为殷商。根据商朝迁都的原因来看,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稳定具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要保持统治阶级的稳定,拥有一个继承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贯穿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宋聊轻改
纯胡扯,商立不住脚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治国不力,商汤当了7年皇帝,6年大旱[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