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开劳斯莱斯在成都逆行了,事后发微博说,是因为用了辅助驾驶,自己开得少,没弄明

甜美少女心 2025-10-16 12:38:24

陈震开劳斯莱斯在成都逆行了,事后发微博说,是因为用了辅助驾驶,自己开得少,没弄明白这车系统到底能干啥,嘴上说司机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可话里话外又怪系统没提醒他,这事刚出来,正好碰上小米SU7出事的第二天,大家立马吵起来了。 这事挺有意思的。一边是知名车评人,一边是科技圈顶流,两件事撞一块儿,直接把“辅助驾驶责任归属”这话题炸上了热搜。陈震的说法听着挺耳熟,不少人在用新技术出问题之后都这反应:承认自己有责任,但潜台词里总带着点“系统没提醒我”“功能太复杂”的委屈。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挺普遍的心态——咱们对智能科技有种微妙的依赖,用的时候觉得它应该万能,出了问题又猛然想起“我还是司机”。 可现实是,再高级的辅助驾驶也只是“辅助”。方向盘后面坐着的终究是人,系统能提醒是加分项,不提醒也不是它失职。汽车说明书估计都写了上百遍“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可惜很多人买车后连功能列表都没翻完。把安全寄托在系统提醒上,就像过马路只看手机不看车——风险自担。 时间点也是巧得不行。小米SU7事故的讨论还烫手,陈震这边立马贡献了新案例。两边事件性质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在试探“人机共驾”的边界。公众的敏感不是没道理,这两年车企宣传辅助驾驶时话术越来越炫,什么“自动导航”“智能避险”,听着就像能撒手不管了。可一到事故调查,责任划分又回到“驾驶员全责”的起点。这种落差让普通人困惑,也让信任变得脆弱。 说到底,技术进步跑得太快,我们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却没完全跟上。车企在推广时是否过度美化了技术能力?用户是否该花更多时间学习功能而不是直接上路?舆论场上非黑即白的争吵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借此机会看清一件事: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它需要人和机器互相理解、共同成长。与其出事甩锅,不如从一开始就摆正心态——机器是工具,人才是主角。 陈震车评 陈震同学 陈震微博 陈震事故 陈震式vlog 陈震闪灵事故 陈震小米 陈震儿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甜美少女心

甜美少女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