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BBA卖不动? 最近有个趋势挺明显:BBA卖不动了。表面上看,是新能源的冲击,实际上背后是“中产群体的换车降级”。这波人十年前买BBA,如今到了换车周期,却发现预算撑不起来了。 想想也不难理解。现在的中年群体,正是被“三座大山”压得最厉害的一批人: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上大学,自己还得防备健康风险。即便账户上还有点积蓄,也不敢再“all in”一辆豪华油车。以前花四五十万买台BBA算体面,现在更多人选择二十万出头的新能源车,更现实,也更省心。 电车火的逻辑,其实不只是“技术先进”,而是“金融更聪明”。电车品牌几乎清一色主打免息、低首付、超长期按揭,你几万块就能开走一台车。而油车虽然标价看似便宜,但金融方案里各种利息、手续费加起来,落地价往往更高。再加上电车日常用车成本低,保养简单、充电便宜,一算总账,中产自然往新能源方向倾斜。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理想、问界、零跑这些品牌在街上越来越多。他们拿的,其实是过去丰田、本田、大众那一块主流市场。对于主要市区通勤、偶尔短途的家庭来说,充电不再是决定性问题,而“油省、心省”才是真刚需。 反倒是BBA陷入了尴尬。往下打,卷不过国产新能源;往上走,纯电高端市场又不成熟。事实摆在那儿——30万元以上的纯电车,月销能破3000台的凤毛麟角,连特斯拉都在靠降价守盘。很多品牌All in纯电,看起来是跟风时代,实则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用户。 所以我反而认为,像奔驰、宝马、奥迪这种品牌,短期内没必要在纯电上死磕。更聪明的策略,是继续把油车和插混做精,把智能化、辅助驾驶、电气架构这些“新能源思维”融进去。理想L9、极氪9X就是很好的例子——既保留长途无忧,又兼顾电动体验。 毕竟,50万以上的车,对家庭而言就是主力担当。这个价位的消费者更看重“全场景能力”,而不是“概念领先”。新能源不是目的,是手段。把技术用到提升体验上,而不是用来讲故事,才是豪华品牌的出路。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
【193评论】【1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