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料第一,安徽“汽车第一省”基本稳了

数据读城 2025-10-24 23:38:35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各省汽车产量数据,安徽以30多万辆的优势将全国“汽车第一省”称号揽入怀中,广东和重庆位居第二、第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量第一也是安徽,而且是以碾压般的优势。 接近岁末,本年度的汽车产销情况将难以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从一季度就领跑,直至进入第四季度,安徽终于可以安然登顶。 也许会有关于统计口径调整和品牌产量归属,以及盈利状况方面的争议,但从目前的官方口径来看,安徽就是本年度的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双料第一,这是其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必然,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缩影。 头部省份的产量数据纠缠了三个季度 其实,从时间线来看,今年以来安徽的产量优势呈持续扩大的态势。1-2月时,安徽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了同样爆产能的陕西和江苏。1-4月,安徽以近百万的总量和高达30%以上的增速,反超了广东。如今第三季度,安徽领先广东近32万辆,相当于河南半年的产量规模。 新能源汽车是安徽汽车产业的重要板块,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45%以上,而广东同期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不足35%,重庆低于30%。再按1-9月的数据来看,安徽增速更猛,广东则继续增速放缓,这也是广东的总产量可能难以追及安徽的原因。 广东今年上半年的汽车产量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 从今年起,各省的汽车产量按生产地进行统计,这意味着比亚迪安徽基地的约50万辆产量,不再计入广东。 而且,广东的汽车产业本身也显现出了疲态,比亚迪保持着强劲的向外扩张势头,但广汽,却没能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广汽集团上半年产量刚过80万辆,同比下降了6%以上,净亏损达26亿元,旗下的埃安销量下滑14%。 原本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重庆,前三季度有着193万辆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8万辆,被山东和江苏紧追,有跌出产量前三的可能。 重庆80%的汽车产量都依赖长安系,但今年长安深蓝系列增速大降,风光无限的赛力斯,虽然旗下的问界汽车有热度、也有销量,但还未能填补燃油车大幅萎缩的缺口。 安徽登顶,是十余年来积极布局的必然 不少人将安徽登顶“汽车第一省”的原因,归为统计口径的调整。但即便剔除了比亚迪安徽基地约60万辆的年产量,安徽今年前三季度的本土企业产量,仍有180.44万辆,高于广东广汽系的131.34万辆。 安徽在2020年抄底蔚来时,很少有人想到,这笔豪赌会成为汽车产业布局的关键落子。如今,安徽已集聚7家整车企业,形成全系列产品矩阵,拥有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1700余家汽车后市场企业。 其所形成的闭环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合肥的车用传感器企业甚至能实现“上午下单、下午交货”,安徽的汽车产业链自给率高达82%。 安徽的聪明之处,在于避免了汽车产业的省会独大,芜湖凭借奇瑞贡献全省46.2%的产量,汽车出口量占近80%;滁州引入长安全新新能源基地,年产能达到20万辆。这种合肥牵头、各市分工的格局,增强了安徽的汽车产业抗风险能力。 可以说,安徽汽车产量的登顶就是中部地区汽车产业崛起的缩影。湖南以241.53%的增速跻身汽车产量前十,河南的汽车产量增速高达93.65%,比亚迪郑州工厂累计生产了超1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三个省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窗口,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弯道超车”。 对比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显然也有自己发展汽车产业的后发优势,比如,土地成本仅为广东的1/3,劳动力成本普遍低20%至30%。如今,撕下“代工基地”标签,安徽汽车产业的这一次登顶,将不是“昙花一现”。

0 阅读:55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