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西南地区群山纵横,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的太行山一带因为地势险要成为我军驻守的要塞,使我军进攻日军事半功倍。但是在建国后,太行山一带的地势纵横却成为劣势,使当地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就在当地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太行山大寨的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这个人就是郭凤莲。
“铁姑娘”郭凤莲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一直致力于农耕经济,新中国建立后,建立农业现代化也成为新中国建国后面临的第一大难关,只有达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为中国工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农业发展速度快,甚至可以率先使用机械化手段进行农耕,但是处于山区的大寨却在农业化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直到陈永贵的出现。
陈永贵在农业生产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在他领导大寨大队期间,大寨的粮食亩产从237斤上涨到774斤。有了如此喜人的成绩,陈永贵成为当时全国的名人,也是毛主席点名赞扬的人物。
其实,在陈永贵手下还有一支“铁姑娘”队,她们全都是清一色的女子,但是她们能吃得了辛苦,甚至为大寨的建设做出极大的贡献,其中郭凤莲就是“铁姑娘”队的代表,那么郭凤莲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郭凤莲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大寨人,她原本是距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人,但是她母亲早逝,父亲也不务正业,外祖母不忍心年近三岁的郭凤莲在父亲家中受折磨,于是郭凤莲就被外祖母带到了自己的家中,而郭凤莲从此就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国家可耕种的面积少、人口多,导致人均粮食供给量严重不足,再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许多百姓都受过饥荒,而大寨因为可耕种的土地较少,所以那个年代所受到的饥荒更加严重。
1962年,郭凤莲已经长大了,在稍显闭塞的大寨中,小小年纪的郭凤莲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大寨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已经步入新台阶,当时的郭凤莲刚刚从学校毕业,她一心要帮助书记陈永贵,想要让大寨的农业生产再进一步,因此她一直渴望着在农业生产上能够大显身手,果然,她等到了机会。
郭凤莲敏锐地认识到大寨百姓挨饿的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低,向国家缴纳的粮食每年不变,于是每逢灾荒,百姓就吃不饱,因此16岁的郭凤莲开始带领生产队中的社员一起下地耕作,旱田浇水,涝地泄洪,就这样郭凤莲带领社员们打了一场硬仗。
1963年的大寨却并不像前几年那样太平丰收。这一年的大寨迎来了特大暴雨,大寨内的石坝被冲毁数百条,百余亩土地因为暴雨的原因绝产,在十分严重的灾情下,大寨书记陈永贵积极抗洪救灾,保障农业基本收成,郭凤莲也在“铁姑娘”队中展开积极的领导作用,投入到救灾之中。在一年的时间内,大寨已经基本恢复到年前水平。而郭凤莲也成为了“铁姑娘”队的队长。
走上仕途郭凤莲在一次又一次的农业耕种上得到了经验,她在农业上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当周总理得知太行山大寨的农业成绩后对其表示肯定,并且还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
有了周总理的嘉奖与肯定,郭凤莲一步一步走上了政途,她开始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从太行山大寨走到了县城,通过踏实的工作,又被领导提拔到山西省工作。郭凤莲从基层一步一步成为领导,这样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她看到了大寨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已经不是大寨主要的发展方向,发展经济才是大寨发展的硬道理。
1991年,郭凤莲被任命为昔阳县的常委,同时也是大寨的党委书记,重新回到大寨,郭凤莲再次率领大寨人民发展经济,进行创业。
郭凤莲是一位有聪明头脑的人,为了大寨的经济发展,郭凤莲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请大寨的老百姓做伙计,为他们提供数量较多的劳动岗位,从而增加大寨百姓的基本收入。
除此之外,郭凤莲所开的公司主打旅游与红色文化,妥善利用大寨地处太行山脉的地理优势,以及副总理陈永贵的出身以及工作地,主打这两项直接拉动当地经济,为大寨发展带来新活力。
总结在陈永贵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郭凤莲成功走上仕途,为改善大寨百姓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2007年,郭凤莲被评选为“十大女杰”之一,在她的带领下,大寨的年产值已经高达11亿元人民币,大寨已经从以农业为基本生活方式的县城转变为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新型经济。郭凤莲作为大寨经济转型的领头羊正带领大寨人民走向新的辉煌。
用户17xxx39
那个年代的模范都能经得起考验。
木公 回复 03-25 00:04
现在的劳模都是文体明星
枫树森林
退耕还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