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好暖人心!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半山腰上,四尊花岗岩塑像坐西朝东,目光越过海峡已整整 12 年。 2013 年 10 月广场落成时,吴石塑像底座刻着的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成了往来者驻足最久的字句 , 这是 1950 年 6 月 10 日,他赴死前留在世上的绝笔。 时间倒回那天台北马场町,下午 4 时 30 分的四声枪响,让 “密使 1 号” 吴石、特派员朱枫、兵站总监陈宝仓、副官聂曦永远定格在历史里。 没人知道,这位国民党 “国防部” 参谋次长早在 1949 年,就将标满团级番号的长江江防图送抵大陆,直接为渡江战役铺就关键一步。 被捕后酷刑致其一目失明,特务哀叹 “侦讯最困难”,他始终以沉默守护情报网络。 不远处囚车里的朱枫,手腕还留着掰断金镯的伤痕。 1949 年深秋,她以探女为名赴台,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微缩胶卷藏在发髻,这份直达毛泽东案头的情报,让毛泽东挥笔写下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1950 年 2 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她吞下金链自尽未遂,狱友记得她反复说 “不能连累同志”,最终身中七弹,国民党档案罕见标注 “其牺牲精神诚有可取”。 陈宝仓站得笔直,身上 200 多处抗战伤疤在阳光下隐约可见。 这位曾在豫湘桂战役中与日军死战的将军,利用第四兵站总监职务递出无数海防阵地图,面对枪口时的平静,像极了当年检阅部队的模样。 最年轻的聂曦不过二十余岁,押下囚车时昂首挺胸,稚气未脱的脸上没有一丝怯懦。 历史曾试图抹去他们的痕迹:国民党报纸只称 “吴犯”“叛逆”,事迹在史料中只剩碎片。 但 1973 年毛泽东亲自批示,国务院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1975 年周恩来弥留之际,仍攥着罗青长的手叮嘱 “不要忘记台湾的老朋友”。 早在 1951 年,华东局就已批准朱枫为烈士,2013 年她的遗骨终于从台湾归葬大陆,与西山广场落成在同一年。 75 年过去,马场町的枪声早已消散,但吴石绝笔中 “累及无辜” 的愧疚、朱枫家书中 “先做重要的事” 的决绝、陈宝仓勋章与情报手稿的并置、聂曦坚毅的遗照,仍在诉说着普通人的伟大。 高志凯教授曾建议,统一后台北应设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大道并铸铜像,让子孙记得,两岸安宁曾有人以生命托举。 夕阳为塑像镀上暖光,广场铭文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风中静默。这些在黑暗中燃烧自己的人,终在历史的书写里,获得了最长久的站立。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高志凯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