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不知道,被王健林给惊呆了! 2025 年刚过一半,王健林就抛出了万达自救以来最大一笔交易 , 一次性打包卖掉 48 座万达广场,网传金额约 500 亿元,接盘方是太盟牵头的财团,还拉上了腾讯、京东这些 “老熟人”。 这不是万达第一次卖广场,但 48 座的规模,还是让市场看清了现实:曾经靠 “造广场” 成传奇的商业巨头,如今只能靠 “卖广场” 续命。 这笔交易确实给万达续了急:500 亿现金到手,短期流动性压力解了,至少能应付到期债务。可代价也摆在明面上。 这些广场是万达最赚钱的核心资产,拱手让给外部资本后,长期现金流和股权收益,彻底从 “万达口袋” 流进了新股东手里。 没人想到万达会走到这一步,尤其是回溯到 2010 年代中期。那时的万达靠着 “高负债、高周转” 模式,万达广场从一二线铺到三四线,文旅项目接连落地,短短几年就撑起庞大版图。 当时没人觉得有问题,直到 2017 年风向突变:去杠杆政策收紧、海外并购受限,加上对赌条款到期,万达靠借贷撑的规模突然没了支撑。 据腾讯新闻报道,那段时间万达有息债务一度冲到 6000 亿元级别,这成了后来一连串 “卖卖卖” 的根源。 从 2023 年开始,万达就没停过卖广场的动作,只是 2025 年这次规模最大。除了卖资产,万达还在推 “轻资产”把商场所有权转出,只留运营权。 但 21 财经点破了关键:这不是自愿转型,是被迫 “丢车保帅”。 看似还握着品牌和运营团队,可没了资产所有权,长期收益早没了根基,赚的钱更多是 “管理费”,跟以前靠资产增值的日子没法比。 更隐蔽的变化在控制权上。多轮卖资产、引战投后,王健林家族对万达的掌控越来越弱。从万达商管年报能看出,核心股权不再高度集中,以前说一不二的决策权,现在要跟新股东商量,未来做重大决策时,灵活性肯定受影响。 外界对这事的看法也分成两派:有人觉得王健林没逃避,卖资产保员工、还债务,算负责任的企业家。 但也有人担心,频繁卖核心资产、稀释股权,再加上账上没还清的到期负债,万达的长期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而行业内的专业评价则更具分层视角:某商业地产咨询机构指出,万达此次打包出售并非单纯 “割肉”,选择太盟、腾讯等 “熟人财团” 接盘,既降低了资产折价风险,还能借助合作方资源优化运营: 比如腾讯的数字化能力可帮广场升级会员体系,京东的线下流量能带动商户营收,这种 “出售 + 协同” 的模式,比零散卖资产更具策略性,也为万达保留的运营业务注入了新可能。 部分机构投资者也表示,500 亿资金到账后,万达负债率预计能下降 3-5 个百分点,财务健康度的提升,反而可能让其在后续争取优质运营项目时更有底气,这是短期阵痛中隐藏的积极信号。 但无论哪类评价,都认可一个事实:万达正卡在 “稳住当下” 和 “重建竞争力” 的夹缝里。 其实万达的 “卖卖卖” 逻辑很简单 ,短期救急。 但新浪财经的分析说得透:这种模式可持续吗?短期能缓解偿债压力,可要是卖资产的速度比运营赚的钱还快,早晚会陷入 “拆东墙补西墙” 的循环,这次卖完,下次到期债务怎么办? 这八年对万达和王健林来说,教训太清楚了:靠高杠杆堆起来的规模,风一吹就倒,没稳健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再大的版图也守不住。 未来万达能不能翻身,关键看两点:一是能不能靠运营真赚回钱,还得保住足够话语权,二是新股东和管理层能不能一条心。 要是只把卖资产当 “救命钱”,不补管理和数字化的短板,就算这次熬过去了,下次风险来的时候,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