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发话了!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将是一个“经济死岛”!这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给出的答案! 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岛内经济的支柱,台积电一家就占据全球先进制程九成市场份额。3纳米以下节点的生产,几乎全由其掌控,每年为台湾贡献超过20%的GDP出口值。台中科学园区内,这些工厂用电量占全岛八成,每日产值轻松破10亿美元。苹果手机、英伟达显卡等高端产品,全赖这里源源不断的晶圆供应。表面上看,台湾握着“硅盾”,能威慑任何军事冒险。但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稳固,产业链高度依赖外部输入。28纳米以上设备六成来自美国应用材料和泛林集团,EUV光刻机则完全靠荷兰ASML独供。没有这些精密仪器,生产线就得停摆。更别提维护团队中,中国大陆工程师占比不小,一旦封锁,15%的EUV机台将无法运转。 台湾出口九成以上依赖大陆市场,年贸易额高达3000亿美元,ECFA协议让两岸货物自由流通。能源进口也离不开大陆稀土供应,占九成份额。这种双向依存,本该是和平的保障,却在美中博弈中成了双刃剑。美国军售百亿美元,能源合同四百四十亿,表面盟友,实则视台湾为棋子。2023年,美军顾问公开讨论,若大陆行动,将摧毁台积电设施,以防技术外流。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凸显台湾在华盛顿战略中的工具地位。岛内高层深知,半导体荣耀建立在脆弱平衡上,稍有风吹草动,整个经济就摇摇欲坠。 刘德音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供应链的清醒认知。2022年8月,他在CNN采访中直言,如果大陆强攻台湾,得到的不是完整工厂,而是经济死岛。核心原因在于,台积电的运营离不开全球协作。一旦冲突中断海运和空运,荷兰光刻机零件运不进来,美国设备维修跟不上,大陆工程师进不来,工厂瞬间瘫痪。用电中断八成,园区产值归零,苹果订单延误,全球芯片价飙升三倍以上。回想2021年芯片短缺,企业停工潮席卷汽车业,这次规模将更恐怖。 刘德音强调,台积电10%的收益来自大陆市场,作为营利企业,最怕战事破坏生意。这番话戳破了“硅盾”神话,他不认同半导体能阻挡攻台的说法,中国大陆决策不会因芯片而动摇。相反,它暴露了台湾经济的“洋打工”困境:出口依赖美国客户,技术却受制于美欧设备。华盛顿一边推军售,一边扬言摧毁资产,这种矛盾让台湾进退两难。刘德音的表态,实质是企业家的务实呼吁,呼吁各方珍惜和平,避免产业链断裂带来的集体灾难。它提醒全球,半导体不是武器,而是民生命脉,任何破坏都将付出高昂代价。 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引发全球震动。股市波动,台积电股价短期跌幅达2%,分析师紧急评估风险模型。岛内媒体争相报道,专家辩论“经济死岛”对策,大学课堂上,学生计算破坏成本,得出万亿美元级损失。华盛顿智库复盘,调整对台政策,军售合同加速签署,却也加剧了岛内疑虑:盟友可靠吗?北京方面未直接回应,但大陆半导体步伐明显加快。中芯国际14纳米良率达90%,7纳米DUV工艺进入验证,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交付使用。华为海思用国产EDA工具完成7纳米麒麟9010流片,性能提升30%。这些进展,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产业链生态构建:长江存储3D NAND闪存,长鑫DRAM内存,中微刻蚀机覆盖设计到封测。 2025年二季度,中芯国际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95%,车规级芯片出货同比增长120%。这种“以量换质”策略,正悄然改写市场格局。大陆设备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15%升至40%,关键材料自给率光刻胶35%、大硅片60%。相比之下,台积电的焦虑显露无遗,ASML报告承认,台海封锁将瘫痪其设备维护。刘德音的警告,像一面镜子,照出技术迭代的残酷:从制程竞赛转向架构创新,大陆在RISC-V开源和光子计算领域的突破,可能在5年内部分消解先进制程优势。 台积电迅速调整战略,加速海外布局以分散风险。2024年,刘德音退休,魏哲家接棒,新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承认美国建厂“贵又难”,但仍推进亚利桑那项目,三座晶圆厂投资650亿美元,已陆续动工。日本熊本厂投产12至28纳米,德国德累斯顿跟进22纳米。这些成熟制程转移,本意避险,却也暴露成本难题:美国运营费用高30%以上,良率追赶需时。岛内批评声起,教授吴大任公开指责,产能外移损害本地就业,学生集会要求根留台湾。 魏哲家回应,全球化是必然,台湾仍为核心基地。但事实是,这种“脚踩两只船”姿态,反映出台湾在美中夹缝中的尴尬:离不开美国设备,又抗拒不了大陆市场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