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技公司遭遇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被媒体吊打,质疑“没有核心技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组装厂”。对于品宣和公关部门来说,要回应挑战,必须向公众证明公司有足够高的科技成色。
在常规展示手段中,发新品最没有说服力,比如一款手机,芯片来自高通,屏幕来自LG Display,设计来自某位知名设计师,给外界的印象该整机企业也就是个组装厂;再比如发布一款电视机,屏来自于三星或者京东方、音响来自于哈曼卡顿,那按照简单粗暴的逻辑,被贴上“组装厂”的标签也似乎并不冤枉。
以彩电市场为例,之前行业拼的是价格,说明其有集中采购优势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但比拼成本,比传统彩电企业更厉害的应该是小米和乐视,小米依靠代工,乐视赔本为生态模式赚吆喝。
要想提升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一味比成本自然不可持续。彩电企业还需要往上游走。近年来,在显示企业的合力下,中国面板业的综合实力跃升。2021中国液晶面板产能占全球的67%,但芯片产能仅占15%。被诟病的“缺芯少屏”的 中国显示产业,仍需要芯的突破。
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诞生
对彩电行业而言,画质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产品竞争力、企业战略升级的逻辑、产业安全的角度来说,投资画质芯片都是战略大计。海信出手了,在外界看来,海信仍然是一家to C的家电企业,以往的新品和战略发布都围绕着产品展开,但在1月中旬,海信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没有自己的芯片就没有定义产品的资格”海信集团副总裁于芝涛认为,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
“海信研发8K AI画质芯片消除了画质处理细分领域的所有技术壁垒,并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对此称赞有加。
“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 彩电出货量多年来高居全球市场第一,显示面板也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仍然是芯片,产业配套芯片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和高端产品的普及。” 徐文立介绍道。
芯片和面板业属于重资产产业,投入资本高,成本回收周期长,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投入。打破被日韩企业封锁的面板显示产业,京东方用了20年的时间;同样,海信在我国电视芯片国产化道路上也走了20余年,海信集团控股公司副总裁于芝涛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几十年来,中日韩企业围绕显示技术和产业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海信始终站在这场战争的最前线。尤其是芯片技术这一核心赛道,海信耐住寂寞22年“一芯一意”,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产品,已推出4代画质芯片并均实现量产,在画质芯片赛道上形成独特优势,摆脱了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海信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体系化研究画质芯片迭代的彩电企业” 徐文立介绍道。
显示业二次迭代
在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推动下,彩电业的竞争经历了两次迭代,第一次的竞争拼的出货量,在市场层面则表现为同尺寸的电视,谁家更有价格竞争力。
到最近两年年,彩电行业的竞争则转向控屏能力的竞争。何谓控屏能力?以OLED电视为例,众所周知,截至目前,大尺寸 OLED产能依然是LG Display独家掌控,谁能拿到屏,谁就掌握了产业主动权。
此次,全球显示产业已经从夺屏大战中跳脱,转向“芯”的竞争、音画品质的竞争。2022年将是全球彩电业竞争的拐点之年:走出几十年的“性价比”之争,彻底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
由此看来,以8K画质芯片为代表的画质核心技术,将成为行业新一轮的“制胜武器”。此次发布的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是海信5代画质芯片,代表了国内单颗画质芯片的最高处理能力。该芯片首次实现了从4K到8K的跨越式发展,更突破AI感知画质算法等核心技术,通过配备具有“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人工智能,实现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支持3300+万像素的精确重构,能够展现画面中丰富的隐藏细节;26880个分区控制,带来极致的对比度提升,画面的细节和色彩更接近真实,让用户获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经过严格测试,该款画质芯片在很多指标上表现超过了国外品牌。
写在后面:科技公司要想不被媒体吊打,不被公众质疑,还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单凭几篇公关稿和几场新品发布会,难堵悠悠众口。不管是ICT企业还是家电企业,都需要“从芯出发”。
从“芯”出发,解决无“芯”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