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与聂荣臻极为特殊,两人虽然是同乡,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一个是“儒将”,一个则是“福将”。
在数百次的战斗中,刘伯承是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而聂荣臻则一点皮都没有破过,在十年浩荡中,刘伯承被撤职批判,而聂荣臻却并没有受到冲击,就是这样两位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却是至交好友。1986年刘伯承离世,得知消息后的聂荣臻强忍着悲痛,为老友刘伯承写下悼文,纪念两人一起走过的点滴。
同乡之谊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由于家庭状况良好,所以父母一直供他念书,就在刘伯承学问日进的时候,父亲的去世让刘伯承被迫辍学务农。
在家种地的生活哪能比得上在学校学习轻松快乐,更何况那时的社会对农民并不友善,各种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这让务农的刘伯承饱尝生活的艰辛。
1911年,就在民主革命席卷全国之际,刘伯承毅然剪掉辫子,考入重庆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之中。
在学堂的刘伯承熟读各种古代经典兵书,学习各种近代军事课程,这样的艰苦学习让刘伯承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随着共产主义兴起,在他秘密考察各地形势后,决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
聂荣臻与刘伯承是老乡,他同样是四川人,只不过比刘伯承小七岁。
聂荣臻与刘伯承有着同样的学习经历,为了报国救民,聂荣臻前往欧洲留学,并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刘伯承在苏联学成归国,在中央指派下,由聂荣臻负责接头。
由于刘、聂二人早已相识,再加上是老乡的缘故,两人见面十分亲厚。
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刘、聂二人都留在上海工作,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当时的上海鱼龙混杂,没有任何地下工作经验的刘伯承刚刚来到上海难免人生地不熟,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刘伯承很快就适应了上海的工作,就在刘伯承的工作越做越顺手的时候,顾顺章叛变的消息传来,所有在上海的地下党员全部撤离,刘、聂二人也暂时分开。
二、并肩作战
随着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聂荣臻被调到中央苏区,好友也在苏区重逢,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刘、聂二人带领部队一起走上长征之路。
为了保证长征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任命刘伯承、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北上,为红军开路。
这次的北上之路艰难异常,按照原定方案,先遣队需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区,为了顺利通过彝族区,刘、聂二人做足了功课,生怕在路过的时候做出某些犯忌的动作或者说出什么错误的话,造成两族之间的矛盾,在刘、聂二人的努力下,与彝族部落首领歃血为盟,在未放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中央红军顺利经过彝族区。
之后,先遣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大渡河。
大渡河河水深,流速快,河底全部都是尖锐的石头,但凡掉下去就是死路一条,而且大渡河岸边已经有国民党士兵守卫,大渡河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路,如何跨过大渡河让刘、聂二人伤透脑筋。
在刘、聂二人苦思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强攻,经过半小时的奋战,先遣队终于渡过大渡河。
渡过了大渡河,又一个困境摆在了刘伯承、聂荣臻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夺取泸定桥。
原本的泸定桥也只剩下几根铁索,桥下是湍急的河流,士兵在攀爬铁索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掉落河中,更何况,还有国民党士兵在桥的另一边把守,他们占据天时地利,一时间刘伯承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过桥。
时间不等人,刘伯承只好使用最笨但却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强攻。
虽然名义上是强攻,但刘伯承还是保留部分队伍,让他们偷袭翻越丘陵,夺取敌人占领的关隘,牵制泸定桥对岸国民党军的进攻。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下午,在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泸定桥终于被拿下,刘伯承、聂荣臻在这场战争中终于获得了胜利。
随着长征的顺利结束,刘伯承与聂荣臻二人也再次分开,在各自的领域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刘伯承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学院的建设中,聂荣臻则负责“两弹”的研究上,虽然各自负责的领域不同,但是彼此取得成功的时候,双方都会献上诚挚的祝贺。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去世,他与聂荣臻持续六十年的友谊也就此停止。
结语其实,聂荣臻早就知道刘伯承卧病在床,但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聂荣臻震惊不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老友竟然突然离世。
聂荣臻为刘伯承写下悼文,他这样写道:“战争年代,我们数度联袂战斗,生死与共;和平时期,战友情谊,愈加笃厚。回忆昨日,历历在目。”聂荣臻的悼词不仅仅是纪念老战友,还在纪念二人六十余年的友情。
老军迷
刘帅在中央红军长征的一路上立功最大。
Xubin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两位元帅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