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约4180字,烧脑时间21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叙杰发于成都。
关于抄底餐饮业的先例,我们先回到2013年,在这一年,我国高端餐饮品类的市场容量急剧下滑,一些新开业的高端门店要么遇冷转型、要么陷入转让困境,这时候,有业内人表示,“是时候抄底高端餐饮了”。
我们看到,广州一家光是装修就花了1000万、总投资将近2000万的高端餐饮大店,在2013年秋天却以不到300万的价格被转手。
在高端餐饮重新洗牌的这一年,能被“接手”或者说能被“抄底”的门店少之又少。
问题还在于:总价值2000万的门店被300万抄底,这真是买到就等于赚到了吗?
2013年已过许久,当时单单是高端餐饮发展受阻,而当下是整个餐饮业都遇到了经营困境,在这个阶段,一些资本方也提出了抄底餐饮业的想法。
对此,我们提出了四个疑问:1)、当下真的是抄底餐饮业的绝佳时期吗?2)、抄到底了就一定等于赚到了吗?3)、资本抄底真的能帮餐饮业复苏吗?4)、餐饮品牌真的需要被抄底或者愿意被抄底吗?
✔餐饮业的基本面不太适合“抄底”这个词儿,其更考虑资本对餐饮业的态度
2013年,确实有不少餐饮人抄底了高端餐饮,但事实是,抄底并不等于续命,这些被抄底的门店有的因持续经营高端方向未成功而再一次倒闭,有的转型其它赛道后因未能盈利而挂掉,仅有少部分能在接盘后大获全胜。如果我们再拉长时间线来看,这些接盘后大获全胜的少部分最终也在业内消失了。
环境时时在变化,如果发展要靠熬或靠砸钱,撑过了当下的门店不一定就能撑过明天。2013年高端餐饮盘子缩紧,2014年有了餐饮O2O,2015年外卖在巨头补贴之下成为一大新兴市场,2016年餐饮+概念与纯外卖门店成为餐饮业的新玩法,2017年餐饮新零售概念落地,再到如今疫情导致餐饮业急需从线上获利……
我们再回望2013年被抄底接盘的高端餐饮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抄底并不代表胜利,活下来只是基础,活得久才是目的。
回到“抄底”这个词本身,它是证券术语,指的是用某种估值指标衡量股价跌到最低点,在短时间大幅下跌时买入,再预期股价将会很快反弹的操作策略。
这其中有三个核心:一是商品基于某些要素被低估了价值;二是买手能在确定是最低点的关键时刻买入;三是该商品未来能再有出头之日,而且还是瞬间反弹从波谷到波峰的上涨。
有些时候,非股票类、非证券类“商品”也可以被抄底,如某地产大佬就是抄底了玉米饲料而获得第一桶金,更包括有些资方抄底房地产、翡翠、黄金等。
抄底这个概念有三个特征,一是它大多用于长效标品,比如说某上市公司的产品,今天确实卖不掉,但下个月还能继续销售。又如黄金、翡翠等,这类商品虽短期价格有所波动,但商品总价值是不会有波动的。
餐饮业最大的问题是非标,今天生意好,明天生意好,可能后天就被别的门店抢走了生意。结果不定且不可控是抄底餐饮业可能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抄底的第二个特性是不景气的环境总会过去,而且当环境过去的时候,企业方不需要改变自身基础建设就能进入复苏期。比如说大萧条时商品不值钱,而当经济恢复的时候,这些商品依然能卖出去,同时还能高价卖出去。又比如说市场不会今年认黄金,明年就认黄铜。
我们得关注疫情不景气对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看到,疫情对餐饮业不是按下了暂停键,而是升级键,品牌方如果找不见如何应对疫情后期进入复工通道的升级关键,那么这个品牌基本会被淘汰掉。疫情对餐饮业的整体影响是升级而不是暂停,这是第二个问题。
抄底的第三个特征是操盘手要从波谷进入,有业外人士表明,可能餐饮业全面复工一两个月后才是一些品牌方的至暗时刻。资本抄底餐饮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时机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不确定。
对于餐饮人来说,他们更关注资方的抄底态度,资本是把餐饮品牌当成一个可供买卖的商品,还是能为品牌复工提供一定的赋能?
✔受限于股权融资背后的“不平等条约”,餐饮人更愿意向银行借钱
据筷玩思维了解,自2月1日到3月25日,有将近1.3万家餐企因资金流断裂且无力破局而退出了餐饮业。
有些品牌因资金危机而倒闭,有些则不然,有资方表示,“好的餐饮品牌别说投资了,你可能连老板都见不到。”还有资方表示,近期有数百家餐企正主动寻求资本帮助。
来看几家已披露的案例,浦发银行向西贝授信4.3亿元,现已到账1.2亿元,同时西贝也与其它资本在对接中;海底捞获得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授信21亿元,现已到账8.1亿元;3月中旬,熊猫不走蛋糕宣布获得IDG资本数千万元A轮融资;浦发银行、肥西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向老乡鸡授信5亿元;文和友于2月6月完成加华资本近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巴奴于3月中宣布获得番茄资本近亿融资额,巴奴表示,这笔融资是之前就谈好了的,并非被“抄底”。
如果以优秀的品牌做对标,我们发现了三个事实:一是我们并没有看到餐饮品牌被抄底的迹象;二是优秀的品牌大多是“被动融资”;三是比起资本方的股权融资,餐饮老板更愿意接受银行的授信贷款。
我们来看下这三种融资情况的区别。
一是股权融资,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同时使总股本增加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方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原概念)。
问题是:股权融资背后还存在一些“不平等的附加条约”,有些不仅需要企业方签对赌协议,还可能需要一定的利息等,比如说闻名餐饮业的俏江南案例,资本入局之后,其创始人被对赌协议踢出了局。有业内人表示,“不平等条约”是餐饮老板“仇视”资本的一大原因。
二是授信贷款,其类似信用卡,企业方拿钱后,在限期内偿还利息和本金即可。这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融资方式,一旦市场环境好转,企业方可与资方“一刀两断”。
三是抄底,说通俗点就是“贱卖”,举个例子,A是一个企业家,他“不小心”步入沙漠危地,在丧失了所有物资和体能的情况下,A向一个开着越野车的路人求救,车主说,我可以给你一瓶水,把电话借给你,同时送你出沙漠,但作为补偿,你企业每个月的收益得分我一些,以此作为我救你命的回报。
我们看到,多数人将抄底视为时势造英雄,而所有时势英雄的背后是无数的“不平等条约”堆起来的。有的“不平等条约”是自愿入局,有的是被迫履行。
✔值此疫情非常时期要想清楚,这到底是不是钱的事儿?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一段话,“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段话说出了市场机制下创业公司资源配备的真谛。
对于一个潜在的不治之症人士来说,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精准的治疗方案。在非常时期,品牌方要想清楚,你要度过危机,这到底是不是钱的问题。
一是复盘过去赚不到钱的原因,是品牌问题还是品类问题,是打法问题还是经营问题?二是复盘当下账上没钱的原因,是战术问题还是战略问题?是执行问题还是沟通问题?三是思考如何渡过疫情,是熬过去还是走过去?是有所得有所失,还是懵懵懂懂手足无措?
对于冷血动物来说,靠多穿衣服和粮食储备,这并不能让它在冬天寒冷的室外自由活动,对于门店来说也同理,如果门店在1月份的时候没钱,这时候房东免了他三个月的租金和管理费,员工自愿不要这三个月的工资,供应商对门店的易耗品也全部做了退款处理,待门店复工,如果经营者继续用之前的打法,这家店能活吗?
我们可以下一个定论,如果复工后,门店还在用过去的打法,这家店有极大概率会在复工后挂掉,这时候,老板就能发现:倒闭,有时候真的不是因为缺钱,缺钱造成的门店倒闭可以治,而缺心眼造成的倒闭困局基本无药可治。
缺心眼不是眼界问题,也不是格局问题,更不是知识储备问题;在经营上,不是卫生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更不是战术问题,甚至不是战略问题,而是基因问题。
经营者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但却可以改变门店的基因。改变门店基因需要有基因重组和基因编程能力,比如说看产品结构,当下的产品逻辑是否契合,某个产品是否得下线,某些关联产品是否得上线?再比如说某位管理者的管理逻辑是否有问题,某个制度是否得动一动,某个流程是否得去除?又比如说视觉问题,厨房某堵墙是否得敲掉,这堵墙背后隐藏的问题、制度、流程等是否得重新梳理?
而这一切,考验的是品牌方在疫情之难中学会了什么?拿到了什么武器?怎么用这把武器给门店做基因编程?
如果老板对疫情的态度是熬过去,那么他一定找不到这样的武器,而这把武器就是通往疫情后复工的船票。老板只有搞定自己是否缺心眼的问题,才能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也就是说,如果资方只是给钱,只是拿钱抄底,却不去分析这个品牌到底是缺钱还是缺心眼,也无法补齐这个品牌的基因问题,那么资方即使成功抄底,也不过是将钱投入大海。
✔结语
我们要谈门店的心眼问题和基因问题,意思是说资方在经营和投资之前,要将门店当成一个生命体。
生命体关联的是生态位,考虑的是生命体的价值取代率。
再回到抄底这个词,它表面虽然是价格投资,考验的是从低价买入,但它实际考虑的却是价值投资,要做到低价持有、高价抛出。
如果只是价格投资,就基本耐不住寂寞,资方也不会有耐心去复盘门店的实际情况,一旦买入,短期流程就终结了。如果抄底后价格持续下落,资方必当立即抛出,这时候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会亏钱,更可能与品牌方老死不相往来。
而唯有以价值投资为先,资方才能理性对待品牌方,考虑的不是给多少钱、赚多少钱,而是说我除了给你钱,还能怎么帮你活下去并一起活得久?
此外,在以价格投资为先的谈判中,资方和企业方也必然陷入囚徒困境的博弈思维,这对双方都不友好。如果遵循价值投资,抄底一词于非上市公司基本是不存在的。抄底终究是赌徒玩的事儿,并不长久。再从概率上看,抄底也基本买不到好货。
在筷玩思维看来,在资本与餐饮人的关系上,双方都得摆正自己的态度,将彼此当成各自经营战略的必需品,做好各自生态位的价值提升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