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堤淹田”事件爆发后,杭州知府马宁远和淳安、建德两个知县全部被斩。
小阁老严世藩安排自己的门生高翰文继任杭州知府,而裕王向朝廷推荐海瑞和王用汲二人为新任淳安、建德知县。
高翰文、海瑞、王用汲这个三个人到了浙江后,直接把“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做成了死局,根本就推行不下去,明明郑泌昌才是浙江巡抚,他的官职在地方上是最高的,为何他不用权力强迫高翰文,配合他们推进“改稻为桑”,而是让沈一石用芸娘这个美人计呢?
郑泌昌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进士,后来在地方上任职知县和知州长达十年,都没有升迁的机会。后来投靠了严府的第一智囊罗龙文,才成为浙江布政使。胡宗宪卸任浙江巡抚后,郑泌昌又接替了浙江巡抚一职。
高翰文的起点要比郑泌昌高太多了!
高翰文出身江南大族,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探花。虽说探花是第三名,其实探花的含金量要比第一二名的状元、榜眼的含金量要高得多。
一般来说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有主考官和副考官。一般状元是主考官选出来的,而榜眼是副考官选出来,探花是皇帝选出来的。
主考官和副考官会有一个常规操作,就是把皇帝最喜欢的、或者是综合各个方面最优秀的那一个,留给皇帝点探花。一般来说探花郎的文采不但要出众,相貌也必须得是仪表堂堂。
所以最准确地来说,高翰文是嘉靖皇帝的门生。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这八个字是高翰文提出来的。
郑泌昌是贪官、是急于求成不假,但是郑泌昌绝对不是一个糊涂人。因此对于高翰文他不能来硬的,只能来软的。
本身高翰文这个人非常好对付,高翰文的前半生过于顺遂,从来没有遭受过社会的任何毒打,因此他这个人比较理想化、书生气很重。
没想到的是,胡宗宪在高翰文入浙江之前,特意和他见了一面。胡宗宪把浙江的复杂情况全部和他讲了一遍,还告诉了高翰文到了浙江应该如何应对。
高翰文前有胡宗宪的点拨,后面后海刚峰在他背后硬顶,这才没有落入郑泌昌等人的圈套。
只不过文人风骨的高翰文,却因为一曲“广陵散”,落入沈一石的仙人跳。
可能高翰文是整部剧的团宠吧,还是在胡宗宪等人的帮助下,高翰文从官场中脱离出来,利用芸娘的财力和人脉,又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棉布大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