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文保级古桥,薅掉一块石头就得去踩缝纫机

微笑的向阳而生 2024-12-31 13:35:04

早前就听说过有座鸳鸯九门桥,因各种原因没能前去参观,前段时间趁着空闲前去看看。想参观鸳鸯九门桥的不仅是古董级老桥,更吸引人的是鸳鸯这个名字。俗话说的鸳鸯,指的是戏水鸳鸯的鸟类,还是在水里洗鸳鸯澡的情侣,带着诸多疑问来到乔建镇的鸳鸯村。

来到鸳鸯村的鸳鸯屯直奔罗兴河,看到水泥桥墩大失所望,修建于明朝的鸳鸯九门桥不可能是水泥桥墩,更不可思议的是九门桥不知是九门,数了数15门,应该叫鸳鸯15门桥。桥头看到村民砍甘蔗就前去询问才得知此桥是80年代修建的,老桥在上游1公里左右的陆海屯。

来到陆海屯终于看到修建于明朝的鸳鸯九门桥,也跟名字一样确实拥有九道门。鸳鸯九门桥位于乔建镇鸳鸯村陆海屯北侧,横跨罗兴河的九拱门石桥,修建于明朝天启6年(1626),是南宁府至县城陆路通道重要桥梁之一,也是明朝时期隆安县境内技术含量最高,工程量最大的一座桥梁,至今亦有400年的历史。

起初的鸳鸯桥并非是九门桥而是三门石拱桥,三门石拱桥对于石材应用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但三门拱桥不利于防御洪水,清朝初期就因发大水而被冲毁。清朝康熙26年(1686),为恢复陆路交通而重修鸳鸯桥,鸳鸯桥则从三门石拱桥改成九门平拱桥。三门改为九门,对于洪水冲击相对较少些,直至近代都没有被洪水冲毁过。

鸳鸯九门桥是经得住自然灾害和岁月的洗礼,但躲不过人为的破坏。抗战时期一小队日军从南宁方向进攻隆安县,地方武装尽管激烈抵抗,但单兵作战和武器落后原因,隆安县地方武装被小股部队打得节节败退。地方武装败退至鸳鸯九门桥后为抵挡日军攻入县城将鸳鸯九门桥北岸的第七、第八桥孔炸掉。

抵挡得住日军一时的进攻但并没能阻止侵入县城的步伐,日军最终还是侵占县城,好在县城是贫瘠之地,没有可以抢夺的占率物资,日军不久离开县城。说起日军还挺气愤,据老人讲日军进入我们村也就两个人,但就这两个人却在村里横行霸道,男丁被打女性被辱,更可气的是抢夺粮食。日军进入村里吩咐村民找柴火取暖,村民不乐意日本兵就拿村民的板凳、餐桌当柴烧。假如日军再来一次隆安,不知还有没有一两个日军就能横行霸道的盛况。

鸳鸯九门桥简称鸳鸯桥,只因桥修九孔而得名九门,如果桥市拱桥则称鸳鸯九孔桥,不过桥市平桥所以只能叫九门桥。本以为鸳鸯桥得名是跟情侣在水里洗澡或者鸳鸯鸟在水路洗澡有关,没想到此桥修建在鸳鸯村而得名鸳鸯桥。当地阿姨戏说桥修建在陆海屯,应该叫陆海桥才对,叫鸳鸯桥根本就不合理。鸳鸯桥统计桥梁是的官方名称,陆海桥这名字恐怕也就当地人叫了。

陆海屯往北岸走的第八门和第九门的桥墩旁长出一颗龙眼树,本以为是村民为增添鸳鸯桥景色种上去,没想到是野生的。桥墩长的这棵龙眼树有可能是行人边走路边吃龙眼,然后将龙眼子无意间掉落在桥墩缝隙而长出来,更有可能是鸟儿吃龙眼将龙眼子掉落在桥墩缝里长出来的。这颗龙眼不知有没有长过果,毕竟是野生,而且长在400年历史悠久的鸳鸯桥上,想来龙眼应该甜到升天。

桥墩是清朝康熙26年修建的,不过桥墩的石材则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古董级文物,400年的石材保留到现在仍旧完好,想来古代的岩石更硬实,更加的耐用。清朝康熙26年修建的桥墩,造桥工艺更是没得话说,若不是抗战需要,想来鸳鸯九门桥应该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鸳鸯九门桥现已成县级文保,跟村民聊天还开玩笑说取下一块石头,到监狱里踩缝纫机都有可能。

鸳鸯九门桥原本是青石板桥面,80年代将青石板桥面改为钢筋水泥面,10年前又将桥面整修。虽然鸳鸯九门桥整修过后相对较牢固,但当初的设计重量也仅是马车和牛车,而随着私家车和机动车的普及应用,鸳鸯桥已不能承担当今交通工具的载重量,为保护鸳鸯九门桥,部门将鸳鸯九门桥定为5级危桥,也就是说现在的鸳鸯桥只能通行轻便交通工具,机动车或则货车不能通行。桥头的文保牌,希望能够将这座400多年的古桥保得周全。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1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