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都安县龙湾乡后返回县城,路过大完村时听到附近有清代老宅,而且还是县级文保,屋主还是清末进士,为此就停下脚步寻找这栋老宅。本以为是在大完村周边,询问才得知老宅不在大完村,而是距离大完村5公里开外的大龙村。赶到大龙村找到老宅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光线的原因相片有点模糊敬请大伙谅解。
百年老宅位于大龙村板龙屯,板壮语是村民聚集的地方,看到龙字大伙都能猜想得到是皇帝或者皇子的意思。明文去解释,板龙是皇帝生活的地方,但细想皇帝或者皇子生活在这小山村,是不是有点扯,崇祯帝落难时也隐居于小山村,好歹有座庙挡牌,可板龙这里就十来户人家何来的皇帝皇子。经了解得知壮语的龙并非皇帝皇子而是某处山坳,板龙跟皇帝皇子无关而是山坳里的村民聚集地。
老宅隐藏在居民区里,若不走进板龙屯还真难找到。老宅修建时期没有记载,据当地老人讲大致有150多年,倒推150多年大致是1870年左右,也就是清朝同治9年。老房子是两层结构,大门紧闭内部不清楚,外部则是传统的岭南建式风格,浅红砖头大瓦房。浅红砖是烧制时未滤水,若是滤水的话就是绿豆砖,看来当年烧砖时水资源非常的紧张。
大门上进士这两个牌匾非常的醒目,看着字体显然不是清代时期的字迹而是近代题的字。也许不是现代的题字,有可能是古代的字迹现代镶字,毕竟150多年的匾额,不是楠木早就给腐蚀透了。也有可能是匾额已经完全腐蚀掉,是文保部门按旧匾额比率重新定做,文字也是匾额重新定做时镶上去。不过现代题字不能说是镶而是刻上去。
进士这两个大字非常的显眼,不过进士的左边“监生”两个字又让人感到讶异。监生是国子监生的简称,国子监是大清时期最高学府,能够在国子监求学的监生非富即贵,想来户主应该是当地的大地主家庭。明清时期,广西境内普片贫穷,不要说是进士,哪怕是识字的都没有几个,考中进士的那可是凤毛麟角。
户主叫罗明文,大门上的匾额写有进士两个字,理所当然罗明文就是清朝时期考中的进士。老宅建于同治9年,按理推算罗明文考中进士则是光绪年间,亦算是清朝末期的进士。查找一下资料发现马山县清代考中进士的只有3人,分别是潘宜道,举人赶考于光绪25年(1899)中榜进士,就,任江苏省监察御史厅主事,周修,举人赶考于光绪28年(1902)中榜进士,浙江嘉兴府推官,李锡钊,举人赶考于光绪29年(1903)中榜进士,安徽省道主事。
没查到罗明文中榜进士的资料,感觉罗明文的进士有点水分,要知道考中进士就意味着仕途同场。潘宜道的江苏监察史厅主事、周修的浙江府推官、李锡钊的安徽省道主事,都是领皇粮的官阶,尽管官阶有点小,也就是正七品,但好歹是个官,而罗明文一丁点任官的经历都没有,罗明文的进士考得有点憋屈了。
罗明文考中进士没有封官,有可能是个人廉洁清高,对于当时朝政的腐败不堪,还有摇摇欲坠的王朝政权不感兴趣,甘愿在乡野做个凡夫俗子。参观罗明文进士故居时碰到一位老人,深聊得知是罗明文的后代。据老人介绍罗明文在世时给人家题字,写文联,还有就是医治病人,清朝时期就从事编外工作,作为一个进士显然是不够的,穷苦年代普通家庭拆巨资供子女读书,想来父母不甘心中榜进士的子女就从事这些乡间自负盈亏的工作。罗明文考中进士没有封官,莫非其有它的苦衷?
马山县出过3个进士,但3人的官职都有个共性,那就是不痛不痒的七品芝麻官,不知大伙看出什么门道?其实这是清代对广西,特别是土司制度下对考生的限制,清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而且当上大官的大多数都是流官制县份,清代广西籍大官大多数都出自桂林、玉林、南宁等地,那坡县出个三门总督的岑毓英、岑毓宝、岑春宴,但岑氏家族早早就改土归流,他们可以就任一品大官,当然也仅限于边疆省份。罗明文生活的地方正值白山土司的辖区,即便是考中进士而不能入朝为官那就解释得通了。
罗明文后代口中得知原先是生活在大完村的古梨,罗明文的祖父带领全家老小来到板龙屯落业开荒,罗明文父亲一带在当地小有成就,家底有点浑厚才得以让罗明文读书人字的机会,并且还考中进士,没能入朝为官或许是饱读诗书未能施展抱负使其最大的遗憾。罗明文尽管没有为官的经历,不过在当地也算是小有成就,职能部门还有罗明文后代集资修建文化广场还有文化馆,或许这就是对罗明文最大的安慰。本文纯属瞎聊,拜读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