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隆安县丁当镇的永安里,历史上的镇级单位怎么变成屯了呢

微笑的向阳而生 2024-12-30 17:39:45

丁当镇丁当村永安里屯,简称永安屯。永安,顾名思义是永远安宁的意思,永安里,书面上的意思就是永安这个地方的里面。如果从书面上的文章去理解永安里,那就非常的肤浅,永安里的里在古代是个行政单位,里对应现在相当于乡镇级单位。永安里在古代是乡镇级单位,为何现是个屯,还真有点不可思议。

丁当至那桐的公路边看到有座新修建的牌坊,牌坊的门檐中央“永安里”三个大字非常的醒目。沿着公路进去就是丁当村的永安屯,以前叫永安里屯,三字地名可能有点突兀,官方登记地名时就将里字省略掉。永安这个地名非常的好听,官方保留下来可能也仅仅是好听与好些,殊不知永安里的里更具有历史价值,用历史学家的话说永安里的这个里非常的值钱。

广西农村起地方名字都有个共性,那就是人文与环境。永安里周边有个驮湾,驮壮语是河,湾则是河流的转弯处,地名则叫驮湾。永安里公路对面有个地方叫巴发,巴壮语是山,发则是壮语扫把,只因此地是山脚下而且长有制作扫把的草因此起名叫巴发。当然,附近还有兰马、兰贾、板苏等,都是人文地名,永安就显得非常的文艺,起名永安相必当地人非常的有文化。

此地起名为永安里,那得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明朝嘉靖年间,田州土目苏卢,思恩府土目王受反朝廷,明朝廷诰命两广总督王守仁前来清剿。田州、思恩府是土官世袭制,而两地又跟南宁府接壤,为预防土官作乱影响到南宁府,王守仁平息土官作乱后认为在思恩府、田州府与南宁府交界地带设一个县,作为土官制州府与流官制州府之间的缓冲区,便上报朝廷恩准。

隆安县能够出现在历史版图中得感谢王守仁,若没有王守仁提议设隆安县,想来现在的隆安县地界有可能是平果的,也有可能是武鸣的,更有可能是同正县的。隆安县近些年发展的不怎么样,有很多人都说隆安县将会被撤销,屏山、布泉原属大新县就回归大新,都结属天等就划归天等,敏阳属武鸣就划归武鸣,剩下的则则留给武鸣、平果和西乡塘区瓜分。网友们这么说是有调侃的成分,隆安县在古代是流官制南宁府与土官制田州府河思恩府冲突中得缓冲区,南宁想来不大愿意放手隆安,不过以现在的发展态势,隆安县被撤销也不是不可能。

明代时期的编制是行省下设府,府下设州,州县则设县。不过岭南、西南地区部分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下的府、州、县跟流官制的府、州、县则不同。流官制下的隆安县,县下有里、里下有甲,以明朝的基层编制,10户为甲,10甲为里,里往上就是县。永安里是隆安县下的一个里,里有100户人家,按当时一户5人算,明朝时期的永安里有超过500多的人口,对应现在可以说是乡镇级单位。

500多人是乡镇级单位,想来大家应该非常的疑惑,要知道明朝时期的隆安县境内人口非常的稀少,即便是整个隆安县都不足万人口。500多人的永安里有可能不是隆安县最大的里,但绝对是人口大里。永安里是明清时期思恩府武缘县至隆安县的必经之地,永安里又地处武鸣河边,水路陆路都非常的方便,按明清时期的发展下去,永安里到现代成为永安镇都有可能,为何现在就是一个屯非常的难解。

永安屯从外部看都是居民楼,现代化农村气息非常的浓重,但不要被永安屯的外表所误导,永安屯的内在则是在屯里面。永安屯显然是以小街小巷为布局建设,巷、街都非常的整齐,吸睛的不是整齐的街巷,而是屯里面还有部分明清、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可惜的是老建筑留下来的不多,要不然都能被吹成古村落。

永安里的里是最值钱的,永安里的大门则是一座金山。古代的永安里应该是按军事堡垒的标准建设,不仅有入城门还有出城门,城墙更是不可少。也许永安里的城墙在特殊时期被毁掉,但保留下的大门足以证明永安里当年有多么的庞大。永安里的大门看起来应该是清末或者民国时期建起来的,但不排除是重修,若是特殊时期大门也被毁,这笔文化财富就此烟灰飞灭,好在这扇大门留下了。

永安里或许就是巧合,可能没有文中写的神秘,但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是由文化人撰写,由文化不高的人去看。文化不高的人看到有文化的人撰写历史书籍,再由文化不高的人将历史传授给文盲的人。古代穷人很难能够接受教育,文盲占有的比率非常大,文盲文化传播的范围远比文化圈的广,历史被文盲给沿承下来,历史也就成为史书上的历史了。本文纯属瞎聊,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2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的向阳而生

微笑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