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组数据引起了热议,是关于大学本科生里男女生的比例的。
2004年,本科招210万人,女性占比46.8%。
2010年,本科招339万人,女性占到了一半,并开始反超。
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468万人,其中,女性295万,男性173万,女生占比63%。
也就是说,二十年里,男生数量是女生的1.4倍;现在,男生数量缩减至女生的60%。
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了硕士生里。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128万,女生占比50.36%,女硕士人数首次超过男硕士。到了2020年,267万在校研究生里,一半多的是女硕士,这种现象持续至今。
以河南和山东两个高考大省为例, 这两个省的女大学生明显更多。
山东19.5万女本科生,8.4万男本科生。女生是男生的2.3倍。
河南女生22万,男生9万,女生是男生的2.4倍。
二那么问题来了,20年时间,男女本科生的比例,从男多女少,到男女一样多,到如今女多男少,这一原因是怎么造成的?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白一点:女生只是在大学比男生多,其实在幼儿园到中小学,都是男生比女生多的。其实在幼儿园,男孩多于女孩,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小学九年,也是男生比女生多,到了高中三年,男女生比例差不多,只是突然到了大学,近年来才男女比例倒挂的。
也就是说,高考成了男女生比例倒挂的分水岭。
这是不是说,男生到了高中,成绩大概率不行,所以高考录取率低?通俗地说,是不是高考多数男生考不过女生,所以导致了到了大学,女生多男生少的现象?
如果这一问题成立,那么,男生为什么到了高中或者高考成绩就拉胯了呢?
有人说,女生比男生早熟,能坐得住,能静得下心来学习,也特别能适应现在的应试教育。
这个理由,有些似是而非,有两点靠不住:一是,2010年以前,为什么是大学男生远多于女生?难道2010年前年代里男生发育就比女生早熟些?二是,如果说高考时男生没女生成熟,那么到了考研,男生都20多了,应该成熟了吧,为什么还是考不过女生?
还有人说,男生到了高中,要尽早地承担家庭责任,所以一般读到高中就不读了。这种观点也不成立。如果说几十年前,经济不发达,家里孩子多,男孩要更多承担家庭责任,那么到了现在,这一情况不复存在,现在的家庭孩子少,读书费用比过去轻多了,只要想读书,没有家长不愿意送的。
所以,以上理由都不成立。
三我觉个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理由,无非是三个——
1,大学扩招了,扩招比较多的专业又恰恰是文科专业。
有一种情况,虽然现在大学本科生里,女生占大多数,但头部大学里的尖子生(尤其是理工科尖子生)男生要远远超过女生。
因为大量文科专业的扩招,让大量学习文科的女生得以读大学。大家都知道,高中文科班里,女生要占大多数,而应试教育的文科学习又特别合适天生文静的女生,尤其是以记忆为主的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质一般、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的女生得以通过刻苦学习都能考上普通大学。
2,大量独女生的家庭的父母会鼓励女孩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3,女孩的韧性和毅力大多要强于男生。
说个事实,绝大多数女孩的资质和读书条件只能说是中庸的,但是她们特别有毅力、特别能拼搏,同等条件下,很多女孩做到了“不放弃自己”,自律且不甘心沦为“差生”,特别渴望上高中上大学。中上的会努力向上,中等生也倾向于努力拼一把,甚至中下的也很少有躺平。
相比之下,男生到了高中甚至初中,就不怎么刻苦学习了,他们自制力差,面对诱惑,比如打游戏,他们会很快放弃自己。所以你看,高中里沉迷游戏的绝大多数是男生。他们甚至能说服家长,让所有人都信他不是学习那块料,早早就不抱期待。这类男生,除非自己突然开窍,或者家长管的严,否则很难在学业中取得成果。
四我想说,大学本科生里,女生比例占多数其实是好事。
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道理也简单。从古到今,女性的生存条件都要比男性恶劣,在1949年以前,女性是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权利的,哪怕是三四十年前,农村女孩都是早早辍学,在家里带弟弟妹妹,然后早早嫁人。城市也一样,读了几年书,然后早早进工厂做事,之后也是早早嫁人。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多数女性终其一生都在底层打转。之后,她们这种底层生活又传给下一代。
而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孩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她们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所以,她们表现得更加刻苦,因为她们知道,读了大学总比不读大学好,受教育越高总比不受教育好,这样,至少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用早早当厂妹、当服务员,或者进入灰色产业。
她们有了知识有了文化,她们下一代的起点会高很多,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更得天独厚。
女性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群体肯定好过一个目不识丁的女性群体,这难道不是民族之幸?
五高中男生没考上大学本科之后,他们去了哪里?
大部分分流到职业院校去了,还有一小部分进入了社会,进入厂子里打螺丝。
当然,那些进入职业院校的男生毕业后,也会进厂打螺丝。
所以, 这些被分流的男生最后很多成了产业工人,这跟当年发达国家也差不多,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也是男性为主。
再经过一二十年的淬练细化,一小部分技术好的产业工人最后成了技术工程师,更小一部分则成了管理者。
不管如何,相比女性,男性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相对来说,要强一些,至于他们为什么也没有混得更好,那就要问自己,当年读书时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