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台湾国民政府李登辉上台后,为展示自己的大度和民主,释放了已经被监禁了五十多年的张学良,向李登辉报告后,张学良便去往美国定居。
大陆方面很快就得知了张学良被释放的消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都希望他能回到家乡看看,经过一番商议后,派出了张学良的老部下和老朋友吕正操,于次年赴美看望他。
张学良本人也表达了愿意回大陆看看的想法,只不过他提出了三个条件。
那么张学良到底提出了什么条件,而他的回乡之路能够顺利成行吗?
少年纨绔,初露锋芒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他的父亲便是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张学良出生时,偏赶上张作霖最为落魄的时期,从小就体弱多病,好不容易才养活下来。
张作霖出身绿林,后因清政府无力剿匪,将其招安成为官兵,从此便忙着东奔西走。张学良从小和母亲在新民生活,11岁那年,母亲去世,他便来到父亲的身边。而此时的张作霖已经进入奉天省城,手中握有重兵。
张作霖虽然没有念过什么书,但是十分敬重文人,他想将儿子张学良培养成一个文人,找了几个教书先生给张学良上课。
可张学良天生不愿受人管教,想要出逃到美国学医,结果被张作霖抓了回来一顿臭骂。
后来东北兴办讲武堂,张学良便想去那里求学,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作霖。
张作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不安分,便挖苦他说:“你也别去什么讲武堂了,去了待不了几天再出来,老子丢不起这个人。”张学良一听这倔脾气就上来了,发誓要坚持下来。
张学良在讲武堂上学,成绩十分优异,前两次考试均是第一名。同学们都不相信这个纨绔子弟真有这样的本事,便上报学校说他勾结作弊。
到下次考试时,讲武堂将考试座位打乱,并重新出了四道题目,结果除了张学良能够从容做答,其余人皆狼狈不堪,这也让大家感到惊异万分,仿佛是第一天认识这个东北最大军阀的儿子。
1922年,张学良以炮兵科第一的身份毕业,担任了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军团团长。更是凭借着指挥才能,于1924年带领奉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取得胜利,打进北京,张作霖任海陆大元帅,权力来到顶峰。
战后,张学良升任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改旗易帜,渴望统一1928年,蒋、冯、阎、李等军阀组成北伐军对奉系进攻,张作霖退回东北。此时的日本对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垂涎已久,为了将东北分裂出去,日本暗示将支持张作霖独立。
可张作霖比日本人还能忽悠,每次都是拿了好处后,对于承诺的事各种推脱。几次之后,日本人也发现了张作霖不能成为他们控制的对象,便在6月4日,张作霖回奉天的路上,提前设好炸药,于皇姑屯将张作霖炸成重伤,当日便身亡。
张学良知道父亲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他继任父亲的职位,成为东三省保安司令,掌握军事大权,他誓要为父亲报仇。
没过几日,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日本派特使登门拜访,还是要劝张学良独立,甚至可以保举张学良做皇帝。
张学良回答道:“先生所言,句句在理,可是唯独忘了一点,我是中国人。”特使听后,只得悻悻离开。
张学良和父亲张作霖一样,都有着一身傲骨,但是过刚易折,没有张作霖那样圆滑的处事方式,也让他面对着更多的凶险。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张学良虽为其中一员,但是心中却无比渴望能够停止内战,实现全国统一,而这也正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力促国家统一。
张学良的这一举措,实现了中国政府形式上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1930年,国民政府内部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爆发了争夺中央控制权的战争,史称“中原大战”。
二者相持数月,死伤无数。
张学良先是劝双方停止内战,共抗外患,并不偏向某一方。直到蒋军出现明显优势,为尽快结束内战,张学良出兵相助蒋介石,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一方的胜利告终。
战后,蒋介石授予张学良海陆空军副司令的职位,二人结拜成为兄弟。张学良也因为阻止内战,被民众称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声望达到了顶峰。
就在他对蒋介石统一中华,实现国家富强抱有强烈期望的时候,一个事件,却让他陷入谷底,差点万劫不复。
“不抵抗将军”,九一八事变那是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日本故意炸毁柳条湖附近铁路,并嫁祸给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击沈阳北大营,开始入侵东北三省,史称“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也不是第一次面对日本的无端挑衅了,以往都是采取谈判交涉的手段和平解决,他以为这次也和往常一样。可他却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不过也有人说是蒋介石致电,要求他不要抵抗。可无论如何,张学良确实下达了撤军的命令,而这一撤,让东北地区彻底沦陷,也让东北三省的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被奴役,被侮辱的苦难生活。
东三省的沦陷,将张学良推上了风口浪尖,民众对其口诛笔伐,称其为“不抵抗将军”。
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曾作诗讽刺张学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此诗呼应舆情国恨,再拐带上风流暧昧,流播迅疾,传诵一时,众人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对张学良的不满。
蒋介石迫于压力,将张学良解职,派其出国考察,避避风头。
回国后,正值日本侵略正盛。由于蒋介石一向奉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对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不管不问,这也导致了侵略者日渐猖獗,行事更加肆无忌惮。
西安事变,共同抗日张学良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有着国仇家恨,心中更是无时无刻不想着抗击日本、收复东北。他曾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联合各方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依然奉行着他那“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让张学良带领部队去延安协助西北军剿共。
蒋介石的命令与张学良的理念有很大冲突,二者也因为政见不合分歧越来越大,关系逐渐势如水火。
张学良晚年给蒋介石的挽联中这样写道:“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向张学良、杨虎城发出最后通牒,如不服从剿共命令,就要撤销二人职务。
12月9日,西安学生爆发请愿游行,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史称“一二九运动”。游行声势浩大,国民党为镇压学生游行,甚至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得知蒋介石的枪口对准的不是日本侵略者,而是那些请愿的学生们时,他便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了。既然劝说不成,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以兵谏的形式,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答应与共产党一起协力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发动这次兵谏完全是出于促成合作,抗日救国之心,所以他没有扣押或是杀死蒋介石,一旦蒋介石不在,国民政府内部群龙无首,各派争权夺利,必将导致内战的扩大。
所以他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可之后等待他的却是长达54年的监禁。
失去自由,难回故土张学良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可是自1938年被国民党拘禁以来,他的生命仿佛就定格在了那一刻。
1938-1949年,张学良被囚禁在中国各地,过着辗转流离的生活。
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仓皇逃向台湾,蒋介石专门派人将张学良也带去台湾,并派人严加看守。在张学良被监禁的几十年里,我党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营救。
1949年12月,当时四川云南等地还在国民党的控制下,时任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卢汉宣布起义,扣押了国民党政府高官、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张群。
共产党本想用张群去换张学良,可是卢汉却轻信了张群不去找蒋介石的谎话,将张群给放回台湾了,这也导致我党错失了救出张学良的最好机会。
张学良在台湾,与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的关系十分友好,他心想,等蒋经国上台后,以自己和他的交情,想必就能恢复自由了。
可从蒋经国上台,到蒋经国去世,自始至终都没有解除对他的监禁,这让张学良十分失望。
直到1990年,台湾当局终于解除了对张学良的拘禁,他恢复了人身自由。
恢复自由的第一站,他本想去看看北京和老家东北,可是他也知道两岸关系十分紧张,他不知道大陆方面的态度,也不知道国民党是否同意他回去。只得先找到自己的老部下王冀,希望他向大陆传达自己的意愿,并与大陆沟通。
张学良先飞往美国去看望自己的亲友,并等待着王冀的消息。另一边,我党在得知张学良恢复自由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做出行动,想要将其迎回大陆。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经过商议后,派出了张学良曾经的部下吕正操,拿着邓颖超亲笔书信,于1991年5月23日,以私人名义与张学良会面,二人多年不见,自然是情绪激动,握在一起的手紧紧不愿放开,半个世纪以前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二人坐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人多眼杂,二人并没有谈论公事。几天后,吕正操再一次来看望张学良,转交了邓颖超的书信,信中表达了大陆欢迎他回去看一看的想法。
张学良看了书信后也十分激动,但是还是提出了三个要求:不要欢迎,不见记者,不要恭维。
吕正操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当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二人所谈的事情一切顺利,照这样的进度,张学良很快就能返回大陆。
张学良也向吕正操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表示自己虽然九十多岁,如果祖国需要,他依然愿意为祖国尽一份力。
二人商议完毕,吕正操满心欢喜地走了,张学良却陷入沉思,这次回国之行,真的能顺利吗?
困难重重,终成遗憾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张学良除了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外,对东北人民还有着深深的愧疚。
当初正是他下令撤军,导致东北三省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了十四年,他不知道家乡的人民对他的态度,等回去后,他要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歉意,以获得东北人民的谅解。
张学良的走动还可能会牵动两岸这原本就脆弱的关系,所以他的行动,还是要向国民党汇报。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国民党主席李登辉。
还没等张学良开口,李登辉就已经怒骂起来,言辞十分激烈。
原来李登辉已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知了张学良要回大陆的消息,李登辉本来就担心张学良会偏向共产党,这下更是大发雷霆。
张学良看李登辉这副模样,便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到大陆了,而在台湾又得罪了李登辉,只得再次来到美国,并定居于此。
张学良就这样带着遗憾走完了余后的生命,虽然张学良也受邀来到代中国大使馆做客,也算是稍稍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可终究没能再站在生养他的东北故土上了。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带着遗憾闭上了眼睛,享年101岁。
周恩来评价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回望这位东北少帅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
虽然有着不小的争议,可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他有过风流往事,也犯下重大错误,但是却没能掩盖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为整个民族和国家做出的贡献也足以让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