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太公金匮》原文及译文,收藏!

厚德生益 2025-03-30 11:58:38

《太公金匮》,作者姜太公。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典籍《太公》的要言部分。与《太公阴谋》、《太公兵法》,合称《太公》。《太公》一书多佚,仅存《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籍贯有“东海上”(今山东日照)、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等不同说法 。中国商朝末年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思想家,西周开国元勋。

《太公金匮》

姜尚

【原文】

唐帝(尧)克有苗,问人曰:「吾闻有苗时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

人曰:「非妖也。有苗诛谏者,尊无功,退有能,遇人如雠,故亡耳。」

三苗时有日斗。

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译文】

唐尧战胜三苗,问身边的人说:“我听说三苗那个时候,天空下起血雨,沾湿了衣服,这是妖异之事吗?”

身边的人回答说:“这不是妖异。三苗诛杀进谏的人,尊崇没有功劳的人,斥退有才能的人,对待他人如同仇人,所以才会灭亡。”

三苗存在的时候,曾有太阳相互争斗的现象。

三苗时期,曾有三个月看不见太阳。

【原文】

夏桀之时,有岑山之水,桀当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

(案《路史》引作「桀以为妖言杀之。」)

期年,岑山一旦崩为大泽,水深九尺,山覆于谷,上反居下。

(案《路史》引有「水深」以下十二字,又有老谏而役之一句。)

汤率诸侯伐之。

【译文】

夏桀在位的时候,有岑山的水患。夏桀打算在十月征发百姓开凿山峦,打通河道连接黄河。百姓劝谏说:“初冬时节开凿山峦,这是泄露天气,挖掘大地的宝藏。天子违背正道,以后必定失败。” 夏桀将劝谏的人杀死。

(按:《路史》引用此句为“夏桀认为这是妖言,将其杀死” )

过了一年,岑山一天之内崩塌,形成了大湖,湖水深达九尺,山体倒覆在山谷中,原本在上的反而处在了下面。

(按:《路史》引用时有“水深” 以下十二字,另外还有 “有老人劝谏却被派去服劳役” 这样一句 )

商汤率领诸侯讨伐夏桀。

【原文】

纣常以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谏曰:「今六月,天务覆施,地务长养。今盛夏发民逐禽,而元元命悬于野。君残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妖言而诛之。后数月,天暴风雨,发屋折木。

【译文】

商纣王常常在六月到西部打猎,征发百姓追逐禽兽。百姓劝谏说:“如今是六月,上天致力于覆盖滋养万物,大地致力于生长养育万物。现在盛夏时节征发百姓追逐禽兽,而百姓的性命就会暴露在野外。君主毁坏一天的庄稼,百姓就会百日没有食物。天子违背正道,以后必定没有福气。” 纣王认为这是妖言,将劝谏的人诛杀。几个月后,天降暴风雨,吹倒房屋,折断树木。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玉,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予。」兵器可以守国,耒耜是其弓弩,锄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译文】

周文王问太公说:“天下失去正道,忠诚进谏的人被处死。我的儿子伯邑考担任纣王的仆御,无缘无故被烹杀;还把我囚禁在羑里,并用伯邑考的肉羹给我吃。” 兵器可以用来守卫国家,耒耜就是百姓的弓弩,锄头耙子就是百姓的矛戟,斗笠就是百姓的头盔,镰刀斧头就是百姓的进攻武器。

【原文】

武王曰:「五帝之时,无守战之具,国存者何?」

太公曰:「守战之具,皆在民间。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锄爬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镰斧者是其攻战之具也,鸡狗者是其钲鼓也。」

【译文】

周武王说:“五帝时期,没有守卫和作战的器具,国家却能存续,这是为什么?”

太公说:“守卫和作战的器具,都在民间。耒耜就是百姓的弓弩,锄头耙子就是百姓的矛戟,斗笠就是百姓的头盔,镰刀斧头就是百姓的进攻作战器具,鸡叫狗吠声就如同军队的钲鼓之声。”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精神甚众,

案《艺文类聚》、《事类赋》注引「精神」作「神来」,

恐后复有试予者也。何以待之?」

师尚父曰:「请树槐于王门内,王路之右起西社筑垣墙,

(案《北堂书钞》引作「策垣坛」。)

祭以酒脯,食以牺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与之语,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案《北堂书钞》引作「如社曰如山客敕,享有益者)

岁告以水旱,与其风雨,泽流悉行,除民所苦也。

【译文】

周武王问太公说:“天下的神灵众多,恐怕以后还会有考验我的,该如何应对呢?”

师尚父说:“请在王宫大门内种植槐树,在王路的右边,建立西社,修筑垣墙,

用酒和肉干祭祀,用牲畜供奉,尊称为社。” 如果有非同寻常的访客,先和他交谈,然后命令太公向社祈祷说:对国家有益的人请进来,无益的人请拒绝。每年向社报告水旱情况,以及风雨变化,让恩泽普遍施行,解除百姓的困苦。

【原文】

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

师尚父曰(案《意林》引作「太公曰」。):

「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译文】

周武王问师尚父说:“五帝的告诫,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师尚父说(按:《意林》引用作“太公说” ):

“黄帝说:我处在百姓之上,心中惶恐不安,生怕夜晚不能活到早晨,所以铸了个金人,三次封缄它的嘴巴,这是告诫要谨慎言语。

【原文】

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

(案《后汉书》注引作「黄帝居人上,惴惴若临深渊。」)

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不满日。

(案《意林》引作「如恐不满」。)

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吾闻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译文】

尧处在百姓之上,小心谨慎如同面临着深渊。(按:《后汉书》注引用作“黄帝处在百姓之上,忧惧不安如同面临着深渊” )

舜处在百姓之上,小心戒惧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禹处在百姓之上,忧惧不安好像每天都不圆满。(按:《意林》引用作“如恐不满” )

商汤处在百姓之上,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听说,道从细微处产生,灾祸从细微处形成,始终保持谨慎,就会像坚固的城池一样完好。恭敬战胜懈怠就会吉祥,道义战胜私欲就会昌盛。一天比一天谨慎,终身都不会有灾祸。”

【原文】

武王曰:「吾随师尚父之言,因为慎。书铭随身自诫,其冠铭宠以着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幸。

书剑曰:当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案《太平御览》四百三引作「德行则福,德废则覆。」

书镜曰:以镜自照,则知吉凶。

书车曰:自致者急,载人者缓;取欲无度,自致而反。」

【译文】

周武王说:“我依照师尚父的话,写下自诫的铭文,随时带在身边。在帽子上的铭文是:恩宠加于头上,如果自身行为不正,就会留下德行上的过错。

在鞋子上的铭文是:行走一定要考虑正直,不要心怀侥幸。

在剑上的铭文是:应当用兵器来推行道德;推行道德就有福,废弃道德就会失败。

在镜子上的铭文是:用镜子照自己,就能知道吉凶。

在车子上的铭文是:自己驾驭车子速度快,载人的车子速度慢;追求欲望没有限度,最终反而会害了自己。”

【原文】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诫,随之以身。几之书曰:安无忘危,有无忘亡,孰惟二者必后无凶。杖之书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

门之书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户之书曰:出畏之,人惧之也。

牖之书曰:窥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钥之书曰:昏慎守,深察讹也。

研之书曰:石墨相着,

(案《事类赋》注引下有「而黑」二字。)

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译文】

周武王说:“我想要制定日常生活的告诫,时刻铭记。在几案上的铭文是:平安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牢记这两点,以后必定不会有灾祸。在拐杖上的铭文是:辅助他人不要苟且,扶持他人不要犯错。”

在大门上的铭文是:恭敬地对待宾客,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

在房门上的铭文是:出门要有所敬畏,进门也要有所戒惧。

在窗户上的铭文是:向外窥视要谨慎,并且要想想得到的,也思考遗忘的。

在钥匙上的铭文是:黄昏时要谨慎守护,仔细洞察奸邪。

在砚台上的铭文是:石墨相互附着,

邪恶的心、谗佞的话不能玷污洁白的品德。

【原文】

书锋: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书刀:刀利皑皑,无为汝开。

书井:源泉滑滑(汩汩),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

弩之戟为翼,弩之书见奔。远行在才者,与任武者也。

【译文】

在刀锋上的铭文是:忍耐片刻,就能保全你的身躯。

在刀身上的铭文是:刀锋利无比,不要轻易使用它。

在井边的铭文是:泉水汩汩流淌,连续干旱就会断绝;行事要有规律,赋税征收要有节制。

弓弩上的戟作为辅助,弓弩的铭文警示不要盲目奔跑。远行要依靠有才能的人,以及任用勇猛的人。

【原文】

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而三军劝者,赏之。

杀一人而千人恐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动者,杀之;杀三人而军振者,杀之。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

武王曰:请著金版。

【译文】

奖赏一个人能让一千人高兴,就奖赏他;奖赏两个人能让一万人高兴,就奖赏他们;奖赏三个人能让全军受到鼓舞,就奖赏他们。

杀掉一个人能让一千人恐惧,就杀掉他;杀掉两个人能让一万人震动,就杀掉他们;杀掉三个人能让全军振作,就杀掉他们。

屈居在一人之下,伸展在万人之上。

周武王说:请把这些话写在金版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

太公曰:「臣闻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时而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时难得而易失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今海内陆沈于殷久矣,何乃急于元元哉?

【译文】

周武王问太公说:“殷商已经失去了三个贤能的人,现在可以讨伐它了吗?”

太公说:“我听说:了解天道的人不会抱怨上天,了解自身的人不会抱怨别人。先谋划再做事就会昌盛,先做事再谋划就会失败。况且上天赐予却不接受,反而会遭受灾祸;时机到了却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祸殃。违背时节而产生的,是不合时宜的成功,所以夏天的枝条可以打结,冬天的冰可以消融。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

天道没有亲疏之分,常常眷顾善良的人。如今天下百姓在殷商的统治下沉沦已久,为什么还要急于考虑百姓的痛苦呢?

【原文】

武王伐纣,都洛邑。海内神相谓曰:「今周王圣人,得民心乎!当防之,随四时而风雨。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车马,从两骑止门外,欲谒武王。武王将不出见,

太公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王使太师尚父谢五丈夫曰:「宾幸临之,失不先问,方修法服。」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

(案《太平御览》十二引作「先王大夫在内,方对天子未有出」)」

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

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粥毕,使者具以告尚父,

【译文】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定都洛邑。天下的神灵相互说道:“如今的周王是个圣人,很得民心啊!应当防备他,就随着四季变化降下风雨吧。” 于是天气阴冷,下起了雨雪,持续了十多天,积雪深达一丈多。甲子日的清晨,有五个男子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随从,停在宫门外,想要拜见周武王。周武王本打算不出去接见他们,

太公说:“不行。雪深达一丈多,可是车马却没有留下痕迹,恐怕他们是圣人。” 武王便派太师尚父去辞谢这五个男子,说:“贵客有幸光临,我们没能提前问询,现在正在整理礼服。” 太师尚父于是派人端着一盆热粥,打开宫门迎接那五辆车和两个骑马的人,说:“大王在宫内,还没有出来接见的意思。(按:《太平御览》十二引用作 “先王大夫在宫内,正面对天子,没有出来的打算” )”

当时天气寒冷,所以进献热粥来抵御寒冷,只是不知道该先给谁喝(不清楚他们的长幼顺序)?

【原文】

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耳。」

王曰:「不知有名乎?」

曰:「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为冯夷,

(案〈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作「冯修」,〈文选.思玄赋〉旧注引作「河伯姓冯名修」。)

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乃远来。」何以告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

【译文】

两个骑马的随从说:“先给南海君,其次是东海君,接着是西海君,再其次是北海君,然后是河伯、雨师、风伯。” 热粥喝完后,使者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尚父,

尚父对武王说:“可以接见这些客人了。那五辆车和两个骑马的人,是四海的神灵以及河伯、雨师罢了。”

武王说:“不知道他们有名字吗?”

尚父说:“南海之神叫祝融,东海之神叫勾芒,北海之神叫玄冥,西海之神叫蓐收。河伯的名字叫冯夷(按:《史记.封禅书》《正义》引用作 “冯修”,《文选.思玄赋》旧注引用作 “河伯姓冯名修” ),雨师名叫咏,风伯名叫姨。请让谒者按照他们各自的名字召见他们。” 武王于是在殿上,谒者在殿下,在宫门外引导祝融进来,五位神灵都很惊讶,相互看着并感叹!祝融向武王行礼说:“天气阴冷,我们从远方赶来。” 武王问他们有什么要告知的,他们都说:“上天要讨伐殷商,拥立周朝,我们恭敬地来接受命令,希望您能敕令风伯、雨师,让他们各自履行职责。”

【原文】

武王师到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阵未毕而暴风疾雨,雷电幽冥,前后不见,

太公曰:「善。雷电者,是吾军动应天也。」武王伐纣至凤凰陂,韈系解。

【译文】

周武王的军队到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阵势还没有摆好,就刮起了暴风,下起了急雨,电闪雷鸣,天地一片昏暗,前后都看不见东西。

太公说:“这很好。出现雷电,说明我们的军队行动顺应了天意。” 周武王讨伐纣王到达凤凰陂的时候,他的袜子带子松开了。

【原文】

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剧,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惧,乃遣使者请之于武王,愿举国为臣虏,武王许之。太师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谓使曰:「归矣。吾已告诸神,言丁侯前畔义,今已遣人来降,勿复过之。比使者归,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辞归,至,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之,皆惧,各以其职来贡,越裳氏献白雉,重译而至。

【译文】

周武王讨伐殷商,丁侯不来朝见。尚父于是画了一幅丁侯的画像,连续三十天用箭射这幅画像。丁侯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派人占卜,结果显示灾祸来自周朝;丁侯非常恐惧,于是派遣使者向周武王请求,愿意率领全国成为周朝的臣属和俘虏,周武王答应了他。太师尚父于是在甲乙日拔掉画像头上的箭,丙丁日拔掉眼睛部位的箭,戊巳日拔掉腹部的箭,庚辛日拔掉大腿部位的箭,壬癸日拔掉脚上的箭,对使者说:“回去吧。我已经告诉了各位神灵,说丁侯之前违背道义,现在已经派人来投降了,不要再降罪于他。等你回去的时候,你的君主的病就会痊愈了。” 使者告辞回去,等他回到国内,丁侯的病果然好了。四方的少数民族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恐惧,各自按照自己的职责前来进贡,越裳氏进献了白色的野鸡,经过多重翻译才到达周朝。

【原文】

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如何?」

太公曰:「无故无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一木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选贤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宰相不富国安主,调阴阳,和群臣,乐万民,非吾宰相也。

【译文】

周武王平定殷商后,回来问太公说:“如今百姓和官吏还没有安定下来,贤能的人也没有安排好,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无论故旧还是新臣,都要一视同仁,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得到殷商的财物,就和殷商的百姓共同分享,这样商人能得到他们的商贾之利,农民能得到他们的田地。只用一只眼睛看就看不清楚,只用一只耳朵听就听不明白,只用一只脚走路就走不了多远,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使上下都能各得其所。”

如果宰相不能使国家富足、君主安定,不能调和阴阳,不能使群臣和睦,不能让万民安乐,那就不是我所需要的宰相。

【原文】

夫人可以乐成,难以虑始。

明者见兆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

春三月,斗星为天关。战:背天关、向天梁,敌不可当。

冬月,奎星为天关。

【译文】

人们可以在事业成功时享受快乐,却很难在开始谋划时就理解和参与。

明智的人能在事情还没有萌发迹象时就预见征兆,聪慧的人能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就避开它。

春季的三个月,斗星是天关。作战时:背靠天关、面向天梁,敌人就不可阻挡。

冬季,奎星是天关。

【原文】

五云:世谓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匮》,公对武王之言,明黄帝所作。

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译文】

世上的人认为是太公制作了金人,以及写了《太公金匮》,但太公对武王说的话表明,是黄帝制作的。

金人上的铭文说:周朝太庙右边台阶的前面有三个金人,用东西封住了它们的嘴巴,并在它们的背上刻着铭文:我是古代谨慎言语的人,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多说话,不要多生事端。话说得多了容易失败,事情做得多了容易招致祸害。

0 阅读:1
厚德生益

厚德生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