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90年前河北昌黎,4座城门还未拆,鼓楼仍是城中心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3-21 13:00:55

河北昌黎,古属冀州,昌黎之名,始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旧郡名“昌黎”为县名,实际与昌黎旧郡无关,取“黎庶昌盛”之意。

笔者有幸搜集到一些民国时期昌黎的老照片,建筑和人文风貌很有年代感。照片进行了上色和清晰度处理。史海浩瀚,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历史上的昌黎古城,外观呈方形,城墙高11米,周长4里,外有护城河。有四座城门:熙春(东)、迎薰(南),宝城(西)、拱辰(北)。四门外均设有瓮城。

昌黎城墙始建于唐朝后期,后世多次修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县王应奎主持重建城垣,建成后的城墙固若金汤。然而,在六七十年代,昌黎城墙、鼓楼等基本被拆除殆尽。

史料记载,过去的昌黎城池,布局上是以鼓楼为中心,城内的主街道呈“十”字形,与四个城门相对。分别叫鼓楼东街、鼓楼西街、鼓楼南街、鼓楼北街。城内大小胡同纵横交错。

由于常年战乱,过去昌黎城内的商铺,仅局限在城内几条街道。除了商铺,城内的东北角,是唯一的集市贸易区。后来,在此居住的百姓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后行”。

过去的昌黎,城内古建筑众多,有鼓楼、奎星楼、文庙、城隍庙、观音阁、清圣祠、韩文公祠、源影寺塔等。然而,现仅存源影寺塔,真是太可惜了!

照片中矗立着的这座古塔,就是源影寺塔。该塔始建于金代,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木混合结构,属辽金时代塔型。塔身修长优美,“霞晖窣睹”为昌黎古十景之一。

站在鼓楼上,远眺昌黎城区。下面是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很多小贩在街边摆摊。远处,昌黎城楼高大壮观,源影寺古塔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鼓楼是城中最高点。昌黎的商业非常兴盛,仅昌黎城关商业就有粮食、煤炭、煤油、茶叶、鲜果、药材、五金、木材、杂货等10多个门类,70多家店铺。

这是30年代昌黎县城西北隅的庭院、树木。照片左边,能看到昌黎城的城墙和城墙上数不清的垛口。远处,是城墙、西门城楼和源影寺古塔。看上去很有年代感。远处的。

城内的建筑,是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合院,一座座瓦房鳞次栉比,掩映在绿树丛中。最远处,云雾弥漫,青山连绵不绝,犹如隔着一层薄纱。

民国时期,在昌黎的一个镇子上,两名年轻女子站在大门前,她们穿着相同的服装,怀里各抱着一个孩子。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她们的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在那个年代,一般家庭是很难有机会照相的。

这是30年代的昌黎火车站。站台边上,巨大的站牌声写着“昌黎”站名。当时昌黎境内有三座火车站:石门站、安山站、昌黎站。

昌黎火车站,是中国第一个通达铁路的县城车站。清末的昌黎站,输出商品主要是水果。输入商品为大豆、麦子、杂粮、媒、烟叶、芦席、铁锅和柳条等。

民国时期,昌黎火车站上的景象。昌黎火车站,是一座位于京哈线上的铁路车站,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城关镇,始建于1892年,历史悠久。

照片中,一列火车正停靠在站台边。站房前,乘客们排着队伍进出站。站台边上有几辆马车在等待载客,警察在执勤,竟然还有一名日军士兵。

30年代,昌黎城内的一条热闹的街道。路旁一座三门四柱木牌坊十分醒目,牌坊前矗立着几通石碑。街道边的商铺门口,堆放着很多待售的木材。街道上不时有洋马车、中式马车以及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过,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在昌黎的一个手工作坊里,一些小姑娘正在干活。她们年纪都不大,已经开始为家里分担了。她们穿着相同的衣服,留着长长的发辫。

看到摄影师对着她们拍照,一名小姑娘扭过头,脸上露出好奇的表情。摄影师举起相机抓拍下了这张照片。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民国时期的昌黎菜市场,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服饰,好似穿越了时空。

菜市场大门口,有一个简易门楼,上面写着“昌黎菜市场”五个大字。一名菜贩挑着一箩筐茄子从市场里走出来,画面很有年代感。

这是民国时期位于昌黎城内的一座六角楼。照片中的六角楼,是一座典型的重檐围廊式楼阁。纵观全楼,不单造型古朴典雅,而且工艺精美,内涵丰富。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3年的河北昌黎三屯营,城中一条主要街道上的情景。

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两侧是传统建筑,古色古香。街道上有很多摆摊的小贩,撑着遮阳棚。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民国时期,昌黎三屯营附近的一个小村落。村子位于山脚之下,民房由砖瓦和石头垒砌而成。道路上铺着石头,几名村民从路上走过。整个村子古朴,富有年代感。

民国时期,昌黎城外的一个木柴集市。一些小贩将从山上砍伐下来的干柴,挑到这个集市上售卖。

在过去那个以木材为主要燃料的时代,木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照片拍摄于1913年。

二十世纪30年代,位于昌黎县翠屏山南麓蔡树洼的隐仙庵景象,门楣上方有“洞天”二字,整座建筑看上去非常古朴。

隐仙庵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全真教道士方贯通支持修建。在石壁上用卷石旋顶,砌成5间洞府,名为“朝阳洞”。1973年,隐仙庵被拆毁。

朝阳洞的左边,开有一扇门,直通往洞顶。在洞顶后面的山崖上,修有凉亭一座,名曰“立鹤亭”,该亭为昌黎县知事吴鹤皞所建。如今这座亭子已不复存在。

照片中的立鹤亭,为六角形样式。亭内悬挂有“立鹤亭”牌匾,四周的立柱上有四副楹联。“山回环亭外抱,海天无极眼中收”。

史料记载,昌黎在明朝时先后建有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昌黎县城,一座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照片中就是位于昌黎县五峰山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韩文公,即韩愈。到了清朝时期,韩文公祠几经修葺扩建,已成为五峰山的主要景观建筑。

民国时期,位于昌黎碣石山脚下的一个乡间露天市场。街边有很多小贩,摊位上撑着遮阳棚。街道上人们摩肩擦踵,十分热闹。

碣石山,有 "天下神岳" 之美称。风景秀丽,历史人文遗迹众多。郭沫若曾有诗赞碣石山:五岳之首是泰山,神岳之冠碣石山。

民国时期,在一条山路上,走来一辆马车,车上坐着母子二人。在路边矗立着一个指示牌,上面有“水岩寺”和一个方向箭头。意思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就能到达水岩寺。

水岩寺,又名"宝峰寺",位于碣石山上,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隋朝和南北朝时期。

照片里的水岩寺山门,看上去非常古朴。几级青石台阶上,附有青苔。门前绿树如荫,百花盛开。门内曲径通幽。在过去,“水岩春晓”为古碣石十景之一。

历史上的水岩寺,历经多次毁建。现在的水岩寺,已成为秦皇岛、唐山乃至京东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一些年轻游客乘坐着马车,到昌黎的山上旅游。昌黎山水旖旎,风光秀丽,人文景点众多。比如:碣石山、五峰山、源影寺塔、黄金海岸等。

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当年曹操在这里写下了《观沧海》千古名句。现在的昌黎,是著名的花果之乡、旅游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

鼓楼南街,是昌黎城内的主要商业大街,分布有众多商铺:理发社、照相馆、成衣铺、粮店等店铺应有尽有,商业氛围浓郁。

1935年底,日伪政权在昌黎成立后,市面上开始出现了许多与日本人有关系的商店。照片中,一名男子站在街边屋檐下,好奇地看着摄影师。

民国时期,站在昌黎城墙上远眺,远处矗立的古塔,就是著名的源影寺塔。依稀还能看到最远处的城楼建筑。当时的昌黎城墙,高大雄伟,城墙垛口也十分完整。

如今,昌黎城墙遗址,位于昌黎县城西马道胡同西南角,遗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

上世纪30年代,昌黎城郊,几辆木轮大马车正在公路上奔驰。有的车上装满了物资,有的车上是乘客,还有几位女子撑着遮阳伞,悠闲地坐在上面。摄影师在路边拍下了这张照片。

结束语:回看民国时期昌黎老照片,古朴的建筑和街道,独特的人文风貌,令人印象深刻。古往今来,昌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相信,昌黎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3 阅读:23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