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十六)王忠嗣是盛唐第一名将,因被李亨牵连而英年早逝

惊心鸟 2024-10-22 01:41:1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乱对唐朝社会的破坏极大,也让后世很多推崇唐朝文化的学者们感到痛心不已。因此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提出了疑问,怎么才能避免安史之乱的爆发呢?学者们因为这个问题提出不少见解,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在从军事角度的论述中,有人提到了一个名字,这便是盛唐名将王忠嗣。王忠嗣是盛唐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名将之一,甚至被网友们称赞为盛唐第一名将。有人认为只要王忠嗣在世,安禄山就根本不敢造反,也就不会出现造成国家大乱的安史之乱。

王忠嗣是何许人也,为什么网友们对他期望如此之高呢?从史书上看,王忠嗣的出身很不一般,他的出身于五姓七宗的门阀太原王氏。他的父亲为名将王海宾,因抵御吐蕃入侵而战死沙场,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表彰。王海宾是李隆基的太子右卫率出身,算是李隆基的心腹将领。吐蕃军队入侵时,王海宾以丰安军使的身份跟随陇右防御使薛讷(大名鼎鼎的薛仁贵的儿子,戏剧中薛丁山的原型)出征。他在谓州以西的长城堡苦战杀敌,因边将嫉妒其功劳而不救援,使得他寡不敌众阵亡。

王海宾牺牲后李隆基非常痛心,追赠其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败王忠嗣为朝散大夫。当时王忠嗣只有九岁,李隆基怜惜他年幼,称其为“霍去病遗孤”,并收为养子带入宫中养育。王忠嗣长大以后,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于用兵的谋略。李隆基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李隆基便认为他日后必为良将。在出任代州别驾期间,王忠嗣因作战勇猛而受到边境将领的欢迎,但是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却为王忠嗣担忧。他们认为王忠嗣身负仇恨,作战过于亡命,不希望他死于战场,于是把他从前线召回。

后来带兵出征的信安王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也很看重王忠嗣,想要把他招入麾下,于是李隆基同意王忠嗣随军出征,但不能被委任为重将。然后王忠嗣便在对吐蕃的战争重身先士卒,击败吐蕃赞普的军队,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把战功上报朝廷,李隆基很高兴,升王忠嗣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此后王忠嗣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大显神威,屡次击败吐蕃军队,成为盛唐名将中的后起之秀。后来王忠嗣又在桑干河之战中击败奚和契丹的联军,接着又平定突厥叶护乌苏米施可汗,讨伐青海的吐谷浑部落,立下赫赫战功。

如果仅仅以战功而论,王忠嗣的战功堪称盛唐时代第一。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大名鼎鼎的名将李光弼、哥舒翰等人,都是在王忠嗣的军队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这些战功不但在唐朝受人推崇,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也被认为是名将的典范。宋朝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忠嗣便位列其中之一。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王忠嗣这样的名将居然没能活到安史之乱,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便英年早逝了。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太子李亨说起,王忠嗣之死便是因为卷入了李亨和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由于王忠嗣是在宫中长大的,自幼便与忠王李亨交好。由于两人年龄相近,便成为至交好友,来往非常密切。

王忠嗣在边境立下赫赫战功后收到朝廷重用,担任了四镇节度使,包括河东、河西、陇右、朔方四大军事重镇都在他的管辖之内。而这四大重镇是唐朝北方边境抵御外族入侵的核心,于是万里边境线都在王忠嗣控制之内,这在唐朝建国后是从未有过的。而王忠嗣手握重兵,对李亨来说就是外部的重要强援,这也成为李林甫非常忌惮他的原因之一。于是李林甫便在李隆基面前构陷王忠嗣,说他与太子勾结,有谋求皇帝位的意图。而李隆基本身就不太信任李亨,更担心李亨借用王忠嗣的兵权造反,所以开始猜忌王忠嗣。

当时李隆基下诏攻击吐蕃占据的石堡城,王忠嗣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又驻扎了重兵防御,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如果强行从这里进攻,会让唐朝军队损失惨重。王忠嗣建议厉兵秣马伺机而动,等待石堡城出现防御破绽时才发动战争。这个事情让李隆基很不高兴,于是李林甫便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后来李隆基派董延光攻打石堡城,让王忠嗣派兵接应。王忠嗣很不愿意,勉勉强强的派出军队。董延光最终攻石堡城不下,李林甫便把失败的责任推给王忠嗣,说王忠嗣出兵迟缓。

然后李林甫又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王忠嗣早年在宫中曾经向李亨有过承诺,表示愿意侍奉效忠太子。李隆基本身就担心王忠嗣和李亨合流,这个诬告使得李隆基大怒,于是下诏召回王忠嗣,并派朝廷大臣审理此案。然后李隆基夺去了王忠嗣的兵权,派宠信的胡人将领哥舒翰替代王忠嗣出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王忠嗣的老部下,他主动上奏替王忠嗣辩护,甚至愿意用官职来担保王忠嗣。朝廷在王忠嗣身上没查处结果,又有边境重将担保,李隆基最终还是让人释放了王忠嗣。

王忠嗣获释后被贬到汉阳太守,后来又专任汉东郡太守,被彻底剥夺了军权。天宝八年的时候,王忠嗣在任上突然暴毙,一代名将就此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后世对王忠嗣的去世感到非常惋惜,很多人在分析安史之乱时都说李隆基自毁长城。由于李隆基的猜忌,王忠嗣卷入了李亨和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死得不明不白。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王忠嗣还活着,凭借他统领四大军镇的权力,绝不可能让安禄山有造反的机会。从史实来看,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都是出自四大军镇,算是王忠嗣的部下。

从历朝历代军事家们的评判看,王忠嗣的军事能力在安禄山之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统率下的四大军镇都是唐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边境上的突厥、吐蕃、契丹等部多次叛乱,都被他轻而易举的平息。安禄山虽然也是在北疆成名的将领,但在对这些胡人军队时也是胜负各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从军事的角度看,安禄山的军事能力是远不如王忠嗣的。而从安禄山掀起叛乱的范阳等地出发,一路向西攻打长安,必然会被河东等地所阻挡。可以说王忠嗣的心腹军队就在安禄山的必经之路上,所以真要硬碰硬,安禄山没什么好果子吃。

因此要阻挡安禄山的叛军,必须要王忠嗣这样的名将才能做得到。哥舒翰虽然也是名将,但在军事作战上太过保守,又听朝廷遥控指挥,最终落得个兵败被俘的下场。王忠嗣作战则必须依照战场形势,坚持将在外君名有所不受,就连李隆基都遥控不了,因此在战场上不会犯下这种大错。

李隆基猜忌王忠嗣,自己陷入了政治斗争的误区之中,完全是本末倒置的操作。可李隆基为了斗争而斗争,完全不顾朝廷的真实情况,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祸患。可以说安史之乱是李隆基自作自受的结果,最终受害的却是无数的唐朝百姓。

1 阅读:20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