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参观山西大寨,向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后,不安地说:搞特殊了

沛柔聊社会 2022-12-27 12:40:01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山西晋中昔阳的大寨村名震全国。这里原本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民众生活非常艰苦,但在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山坡上开辟了层层梯田,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他们的事迹经过宣传后,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大寨

从此,大寨成为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后来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对这里进行了参观视察。

而在一次参观中,跟随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敏锐地发现,这几天总理的行为似乎有些异样,便忍不住询问情况。

在再三追问后,周恩来向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并用带着不安的语气说道:“搞特殊了……”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寨一举成名

在闻名全国之前,大寨只是山西当地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它地处昔阳县城的东南部,属于太行山土石山区。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用下,那里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貌。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寨村在过去一直被视作穷山恶水。那里不仅耕地十分贫瘠,生产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粮食产量很低。

作为一个山村,粮食产量低就意味着农民的生活不会好。大寨人用“三穷五多”来描述过去的景象:三穷是人穷、地穷、村子穷;五多则是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大寨人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生命的火种,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

正是从这时开始,大寨村出现了一位改变村子命运的人物——陈永贵。和这里很多人一样,他出身贫寒,在母亲和姐姐被卖掉后,父亲又因为走投无路上吊自杀。

陈永贵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陈永贵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在党的带领下,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永贵积极参与大寨村的管理工作。1953年,村里办起了合作社,此时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在陈永贵和其他村领导的带领下,大寨村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并开始向这里的穷山恶水宣战。他们制定了一项十年造地规划,凭借自己的双手,日以继夜地进行苦干。

就这样,河沟里出现了农田,山坡上造出了梯田。经过十年的努力,大寨修成了亩产千斤的海绵田,不仅成功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还能够每年给国家上交20多万斤余粮。

然而,正在大寨人欢欣鼓舞之际,1963年,一场严重的洪涝灾害向山村袭来。面对灾后上面送来的赈灾物资,大寨并没有收下,而是将其退回国家。

原来,村党支部认为,现在受灾的地方这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的救济,会让国家不堪重负。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不仅如此,在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在大家的努力下,大寨的农田整修了,公路修建了,绿化增加了,水利发展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大寨宣传品

就这样,大寨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开始声名远播。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而在同年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周恩来参观大寨 工作人员发现异样

大寨出名后,1965年5月21日,周恩来陪同外宾前来这里参观。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为了让国外——特别是那些经常向中国寻求经济援助的国家了解大寨,让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向世界。

在大寨,周总理发现了一片由于长期被山水冲刷,呈现出凹形的大石头。他若有所思地问身边一位18岁的姑娘:“你说是人的力量大呀,还是水的力量大?”

这位小姑娘名叫郭凤莲。她14岁高小毕业后,在大寨幼儿园做了一年多的老师。在1963年那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中,16岁的郭凤莲白天和其他社员一起抢救庄稼,晚上一起搬石头运土,投身重建家园的热潮中。

当时在劳动之余,能歌善舞的郭凤莲经常组织其他姑娘一起唱革命歌曲,表演文艺节目。她们青春的身影在田间地头颇为引人注目,鼓舞了社员们的士气和斗志。

就这样,郭凤莲成为了当地的风云人物,并得到一个“铁姑娘”的称号。在大寨全国闻名后,她也成为了妇女劳动者的代表人物。

此时,面对周总理这个问题,郭凤莲想都没想就直接回答道:“人的力量大,人定胜天嘛。”周恩来一听,便故意考验起这位“铁姑娘”:“我看是水的力量大,谁能把石头冲成这个样子吗?”

然而郭凤莲不甘示弱:“那水几千年了才把石头冲成这样,俺大寨人三次就把狼窝掌给治住了,还是人的力量大。”

郭凤莲

对郭凤莲这番见解,周恩来十分欣赏。他高兴地说:“这就对了,青年人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我建议把‘教育沟’改成‘教育青年沟’,还应写上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辛勤劳动的字样,使青年一代了解新土地是怎样来的,永远劳动,永不忘本。”

不久,周总理和外宾又走访了郭凤莲的家。在那里,周恩来看到有一支半自动步枪挂在墙上,便向她问道:“这是上级奖励你的吧?”

郭凤莲充满自豪地回答:“这是我参加省里民兵比武大会奖给的。”周总理随后勉励这位铁姑娘,要好好练武,向神枪手学习,将来争取到北京打靶并取得好成绩。

两年后的1967年4月9日,周恩来第二次来到了大寨。这一次,他身边的外宾是越南总理范文同。

当时,由于越南战争激战正酣,北越方面多次向中国寻求援助。为了让对方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周总理便将范文同带到了大寨,希望越南客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中国农民的生活。

在那里,周恩来给范文同一行安排了几桌特殊的酒席。他们喝的,是由当地小酒坊烧制的高粱白酒。

这种带着泥土香味的农家酒,被周总理郑重地递给越南客人。他告诉对方:“不要小看这种酒,我们中国有几亿人,都是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喝到它。”

1973年4月23日,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陪同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及其夫人前往大寨参观。而这,也是周总理最后一次踏上大寨的土地。

周恩来和邓颖超

而在大寨参观期间,周恩来连续几天都吃得很少。不仅如此,他进食的速度也相当缓慢。这一切,都被一旁陪同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总理这是怎么了?工作人员心里暗自打鼓。

终于,焦急的工作人员按耐不住,向周恩来问道:“总理,您身体不舒服吧?”

可出乎自己的意料,周总理却摇了摇头:“不,我身体很好……”

既然这样,总理为什么吃得这样少,又这样慢呢?工作人员不放心,决定追问下去。终于,周恩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这样说道:

“这次活动,吃饭要一起吃。你看,能不能想办法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

工作人员这才明白,原来总理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进食又少又慢的,他们随即松了口气。然而,周总理却感到有些不安:“搞特殊了”。接着,他轻轻叹了口气:“我的牙已经全松动了……”

因为牙齿松动,而想让饭软一些,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但在周总理这里,却被他认为是在“搞特殊”。这,不禁让人们感慨周恩来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

饮食方面的“三反对”

事实上,周恩来在饮食问题上,有“三个反对”。首先,是反对公私不分。在周总理的住处中南海西花厅的院子里,有很多空地。一位姓周的花工师傅在空地上种了一些常见的蔬菜。

到了夏天,种的蔬菜成熟了,工作人员便想请周总理尝鲜。于是,这一天卫士姜贵春端来了一盘炒豆角,并告诉总理:“这是咱院子里自己摘的豆角,很嫩。”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周恩来不仅没有表现出喜悦,反而皱起了眉头:“给钱没有?”

姜卫士一时有些懵:“自己种的,往哪儿给钱?没处给。”然而,很快他就被总理给纠正了:

“你说得不对。公家地,公家水,长出东西就全成自己的了?回头你算清楚,吃了多少豆角多少白菜,按市价该是多少钱,把这笔钱交了。分两部分交,一半交给机关,是土地和用水的钱;一半分给花工,是花工劳动所得。”

周恩来

周恩来的第二个反对,是反对铺张浪费。在他外出视察时,经常向随行人员交代:“一切按标准吃,按标准交钱。”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提出了细化要求:不准吃山珍海味,不许摆水果摆糖;一旦发现摆了,要撤回去。

“搞复杂了就是铺张,铺张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一定要杜绝”,周恩来这样说道。

而第三个反对,就是反对搞特殊化。每当周恩来在集体食堂吃饭,他总是坚持和众人一起排队打饭。有时候周总理去人民大会堂职工食堂吃饭,大家看到他来了,都让其先买。

这个时候,周恩来总会笑着说:“就按刚才排队的顺序就好。你们要不买,我也不买。”就这样,在周总理的坚持下,这样的特殊化被拒绝了。

在食堂打饭时,周恩来经常会吃萝卜、青菜之类的素菜,再买几个馒头或窝窝头。他喜欢同普通职工们坐在一起,大家边吃边谈。

吃完一餐饭后,周总理会把掉到桌子上的窝窝头碎屑捡起来吃掉,再将菜盘里剩下的汤全部喝完。看到这一幕后,现场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便又多了几分。

而在请客吃饭时,周恩来也绝不铺张浪费。1954年,时任江西省长方志纯去北京参加国务院召集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工作人员宣布中午周总理请大家吃饭。

方志纯等与会人员一听,纷纷喜笑颜开。他们觉得,既然是总理请客,就算没有山珍海味,也至少是美味佳肴。

然而,当大家走进餐厅一看,不禁惊讶万分。原来,餐桌上只有一大盆粉丝、白菜加肉片的大烩菜以及馒头和煎饼。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了……

正在大伙疑惑之际,周恩来走了进来。众人立即注视着总理,气氛随之热烈起来。周恩来走到一张桌子旁,与同桌人员握手后,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坐下来吃饭。

周恩来

“吃吧,没有什么好的招待同志们!”说完,他便拿起一个馒头,大口地吃了起来。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大快朵颐。

不仅如此,有时候周恩来夫妇自己请别人吃饭,还不得不向客人收粮票。1962年4月2日这天,周总理和邓颖超将前线话剧团《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主创人员请到家里做客。

在众人一起吃饭时,邓颖超告诉大家:“今天是我和恩来同志拿自己的工资请客。现在粮食定量,很抱歉,还要请每人交三两粮票。”

一年后的1963年6月21日,周恩来陪同朝鲜领导人崔庸健去沈阳参观访问。这一天,正好是崔庸健63岁的生日,周总理便亲自交代接待人员做好寿桃和寿面,以及高粱米饭。

接待人员一听高粱米饭,感到十分疑惑。周总理认真地解释说:“崔庸健同志和中国人民长期并肩战斗,在东北参加过抗日联军。现在,让我们吃点高粱米,回忆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中朝人民有说不完的战斗情谊啊!”

当崔庸健走进宴会厅,看到为自己庆生的隆重场景,不禁非常感动。吃着那许久未吃过的高粱米,万般感慨涌上心头……

0 阅读:3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