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彭加木带队考察,在罗布泊神秘失踪,多年后发现疑似其遗体

沛柔聊社会 2022-12-27 12:40:01

1980年6月23日这天,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考察新疆罗布泊时失踪,已经失去音讯一个星期了……

彭加木

作为业内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然而,虽然国家出动了大量人力进行搜寻,但时年55岁的彭加木,依然消失在了茫茫沙漠之中……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已是2006年。就在彭加木这个名字逐渐变得模糊时,有消息称一支科学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了一具干尸,并怀疑这就是26年前失踪的彭加木的遗体……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与此同时,当年彭加木神秘失踪一事,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一位杰出科学家

对科学家来说,55岁还很年轻。然而,当时的彭加木,已经成名很多年了。

1925年5月19日,一个新生命在广东番禺诞生。这是这户人家第五个男孩,男主人彭炳忠抱着希望家庭和睦的愿望,给他取名“家睦”。

小家睦长大一些后,跟随经商的父亲前往佛山读书。1938年10月,由于佛山被侵华日军占领,他随学校搬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自己的学业。

当香港也被日军攻陷后,彭家睦又跟随回大陆的难民队伍,重返自己的故乡。1943年,18岁的他考入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农学院。

经过四年的学习,彭家睦于1947年顺利从学校毕业。第二年,他成为了中央研究院的一名技工,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彭家睦进入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1953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所里第一个入党的科研人员。

彭加木

到了1956年时,单位决定选派彭家睦前往苏联,去学习核磁共振方面的新技术。然而,当他得知中科院正在组织综合考察委员会,要前去边疆地区普查资源时,这位三十出头的科学工作者毅然决然地将出国机会让给了他人,自己给中科院时任院长郭沫若写去一封信,表达了想要去边疆的愿望。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加木”,以展现坚定的决心。

最终,组织上批准了彭加木这一请求,让他参加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除此之外,郭沫若还特地为彭加木写了一首词:“驰骋边疆多壮志,敢教戈壁良田遍。活虎生龙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来表扬这位同志的志向。

就这样,这年3月,彭加木等人前往新疆、云南、海南岛等边陲荒野地区,进行艰苦的科学普查野外考察工作。

就在彭加木踌躇满志投身科学事业时,1957年初,一场无妄之灾向他袭来。在广州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时,彭加木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过医生诊断后,他被确诊患有癌症……

面对这一噩耗,彭加木没有被击倒。经过半年的相关治疗,在病情稍稍稳定了一些后,他再三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可以立即重返新疆,参与那里的科学研究工作。

就这样,1958年3月,彭加木回到新疆,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创建工作。他立志做一颗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子”,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新疆分院的创建任务。不仅如此,在彭加木的劝说下,上海等地的许多科学家来到新疆工作,而他也培养了很多年轻科学工作者。因此,彭加木被称为架设新疆和内地之间科学桥梁的“工程师”。

彭加木

后来,勤奋的彭加木先后前往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等十多个省区进行考察。他还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弄清了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电子显微镜专家。

1964年,39岁的彭加木被评为中科院的先进标兵。与此同时,他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并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

向罗布泊进军

在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成绩后,彭加木将目光投向了一片神秘之地——位于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

罗布泊地处新疆、甘肃、青海三地交界处,曾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无人烟,被很多中外学者认为是当今世界少有的科学谜团密布地区。

当年曾经路过这里的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里这样描述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而在1900年,当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沙漠南缘进去后,在途中两名仆人和七只骆驼全部丧命,只有他本人最终全身上下只剩一条裤子,十分狼狈地爬到了和田河畔,才被当地牧民救起得以保住性命。

带着对罗布泊的极度好奇,1964年3月5日,彭加木同另外几名科学工作者环绕罗布泊一周,采集了那里的水样和矿物标本,并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的河水钾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彭加木撰写了一份《新疆罗布泊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这几名科学工作者发现这个地方附近的土里含有大量钾,证明该地蕴藏着大量钾盐。据此,他们估计此地还会有其他稀有金属和重水,罗布泊是一块宝地。

罗布泊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彭加木等人对罗布泊的勘探工作停滞了很久。直到1979年11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的电视台组成了《丝绸之路》摄制组,前往罗布泊进行实地拍摄。而彭加木,则被聘请为顾问。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彭加木先期来到罗布泊,对这里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这次罗布泊之行,他取得了很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找到了很多稀有宝藏,并填补了国内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彭加木更进一步,提出了对罗布泊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的计划报告。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980年5月上旬,他奉命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准备从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七十年代后这片湖泊已彻底干涸),进行科学考察。

5月9日这天,彭加木和其他考察队员乘坐三辆汽车,迎着漫天的风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艰难移动着。

第二天的时候,他们进入了罗布泊湖中心地带。那里的地面上,都是白灰色的盐碱土。到了中午时,气温已经高达48℃。不仅如此,这里没有一丝风,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众人顾不得炎热和干渴,在队长彭加木的指导下,立即展开考察工作。他们就地挖了一个深坑,只见里面露出灰绿色的沙土层。用嘴去尝,感觉味道又咸又苦。

经过几日的跋涉,5月13日,他们来到了湖南端的盐壳地带。剥开那里的尘土后,下面全是一块一块的盐结晶体。

罗布泊

此时的彭加木,立即敏锐地拿出笔记本,一边记一边说道:“这下面全是宝物,如果把它们开发出去,那用途就大了!”

不久后,众人在大约东经90°23′、北纬39°56′的地方留下了一个系着红绸带的标杆,上面写着“科80—001”。这,代表着科学考察队的足迹,第一次来到这里。

在这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保证自己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到了6月2日,大家的饮用水都基本用尽了。巨大的危机感下,众人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跋涉着,每个人都渴得嗓子冒烟……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他们有时会挖一个深坑,将自己的头埋进沙子里,去呼吸里面有一点潮湿的空气。而作为队长的彭加木,此时的心情也愈发焦虑。他很明白:一旦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将要降临……

于是,彭加木一边进行探路和考察,一边努力寻找着水源。终于,在一天下午,他突然发现了一片小草……

兴奋极了的他,立即向众人呼喊道:“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果然,不久之后,考察队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这片“死亡之海”。

6月5日这天,在彭加木的带领下,众人成功按照计划抵达了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这一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

神秘失踪 多方搜寻未果

在经过几天的休整后,6月11日,考察队准备沿古丝绸之路的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这之后,他们将取道敦煌前往乌鲁木齐,来结束这次为期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到了6月16日下午,在几天的昼伏夜出、风餐露宿后,众人来到了库木库都克(维吾尔语,意为沙井)以西8公里处。这个时候,汽车上所携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了。可按照原定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的路程要走……

库木库都克

显然,要想完成这一计划,一定不能缺少水和汽油。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决定就地找水。在忙了一个下午后,水并没有找到。

当天晚上,经过开会商议后,众人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请求援助。作为队长的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虽然发去了电报,但彭加木深知,用直升机运水的费用很高。在他心里,还是希望能够就地解决用水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这个地方名字的含义,彭加木判断这里应该是有水的。

第二天6月17日上午9点,当地驻军发来了回电,表示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考察队提供营地坐标。

这一刻,考察队员们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有的回到帐篷里休息,有的则看起了书,大家都坐等援助物资的到来。

然而,此时的彭加木却依然在外面徘徊。考虑到通过直升机运送物资的代价太大,他还是寄希望于在附近找到水源。如果成功的话,还可以为以后来这里考察提供便利……

想到这里,彭加木决定独自行动。下午1点时,当考察队的司机王万轩来汽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了一张纸条……

只见上面写着:“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看到这一幕后,司机不禁大吃一惊,立即通知了其他成员。

此时当地的气温已经来到了50多摄氏度。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找水,显然是极其危险的。于是,队员们急忙分头进行寻找……

可是,从下午一直找到天黑,众人都一无所获。他们开始在沙丘上点起篝火,希望能让彭老看到火光后找到方向回来。不仅如此,大家还将三辆汽车开上山坡,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为队长照出回来的路;而每隔一小时,就会有一颗信号弹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来告知彭加木营地的方位。

这天晚上,众人都没有合眼,期盼着彭加木回来的身影。然而,一整夜过去了,他依然没有踪影……

彭加木失踪

次日6月18日中午,一架从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降落在考察队的营地。部队如约送来了水和其他物资,而两名考察队成员不久后登上飞机,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进行超低空飞行,试图寻找彭加木的下落,却依然没见人影……

当消息层层上报后,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方面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对彭加木进行搜寻。从飞机到汽车再到地面部队,展开了反复搜索。

然而,搜寻一直持续到了7月初,都没有找到彭加木。人们从一开始的担忧和焦急,一步步变成无奈和绝望……

2006年在罗布泊发现干尸 结局为何

多方寻找未果后,官方认定彭加木已经遇难。1981年10月13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而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起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一九八零-六-十七彭加木同志在此考察时不幸遇难”的字样。

时光如梭,转眼来到了2006年。这年4月的一天,一个令社会各界震惊的消息传来:有科学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并怀疑可能是彭加木的遗体……

发现这具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在前一年的冬天,当他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了它,旁边没有任何衣物和物品……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不得随意移动。于是,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等第二年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那里。

于是,2006年4月13日这天,这一消息正式被外界得知。一时之间,公众对当年彭加木的失踪事件,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彭加木留下的纸条

为了验证干尸究竟是不是彭加木的遗体,中国科学院专家小组对干尸进行了取样。取得的标本将带回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进行分析比对。

到了5月13日这天,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向记者透露了DNA鉴定的最新进展。

据她所说,所有检测结果都无法排除干尸是彭加木的可能性。而要判断到底是不是彭加木,只需要他直系亲属的一滴血。

然而,彭加木的儿子对此表示,希望中科院有关部门能尽可能多地提供更充分的证据。“如果有95%的把握证明是我父亲的话,我就愿意做DNA鉴定”,他这样说道。

就这样,彭加木的直系亲属一直也没有去做鉴定。而进入7月后,随着彭加木生前好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专家阎鸿建,对记者认定干尸并非彭加木遗体后,此事最终尘埃落定。

0 阅读:5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