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2个错误,放了一个该杀之人,杀了一个该放之人

睿渊评历史文化 2024-12-21 14:06:36

诸葛亮的一生,常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谋略和忠诚被无数人传颂。但细看他的历史轨迹,哪怕是这样一个被称为“智绝”的人物,也未能逃脱人性的局限。

他的两次重大决策——放过了一个该杀之人、杀了一个该放之人——在蜀汉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乍一听,这像极了一个天大的讽刺:聪明一世的诸葛亮,竟然会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看走眼。

时光回到那动荡的三国年代,谁能想到,魏延和谯周这两个名字会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魏延是个人物,有才有胆,但这人和诸葛亮就是八字不合。

魏延为了投奔刘备,曾两次背叛旧主,这件事让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对他心存芥蒂。诸葛亮看人最重“忠义”二字,在他眼里,魏延这种屡次背主的行为,怎么都算不上忠义之举。

当年,要不是刘备慧眼识人,力排众议保住魏延的性命,恐怕魏延早已成了刀下亡魂。但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对魏延诸多打压,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不忘设下一系列计谋,确保魏延无法翻身。

魏延最终的结局众所周知,被定性为“谋反”,落得个悲惨下场。

讽刺的是,诸葛亮对另一个人却宽容得令人费解。

谯周,这个名字在蜀汉灭亡的历史中可谓罪名累累。早年他劝刘璋投降刘备,后来又在蜀汉军心动摇之际多次主张投降曹魏。

最令人咋舌的是,他竟还写了一篇《仇国论》,公开宣扬蜀汉无法战胜曹魏的观点,彻底击溃了蜀汉的斗志。谯周的“投降主义”思想,像毒药般蔓延开来,让蜀汉朝野对抗曹魏的决心渐渐消散。

邓艾兵临成都时,蜀汉军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选择了投降,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谯周的言论。早在谯周第一次露出“墙头草”本色时,诸葛亮就有机会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但他没有选择下手。

为什么魏延的忠诚要经受层层考验,而谯周的不忠却能一次次被宽恕呢?后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相较于谯周的该杀未杀,张任的故事则显得更加令人惋惜。

张任,益州名将,堪称刘璋手下的头号干将。刘备攻打益州时,张任不仅多次击退刘备军队,还成功设计诛杀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

庞统的死,彻底打乱了刘备的全盘计划。原本,刘备是想依靠诸葛亮和关羽稳固荆州,再从容夺取益州,形成两翼齐飞的局面。

庞统一死,刘备只能将诸葛亮从荆州调来救场,间接导致了荆州的失守。这一连串的变化,让蜀汉的战略布局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张任的能力不容小觑,刘备自然想要收服这位猛将。可惜的是,张任宁死不屈,拒不投降,还在临终前大骂刘备。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备本打算放他一马,但诸葛亮却建议斩杀张任,理由是“成全他的忠名”。这个决定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实细想起来未免有些武断。

毕竟,张任虽忠于刘璋,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被说服效忠蜀汉。正如当年的关羽,也曾有过忠于曹操的一段经历,却最终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如果张任能够被劝降,他的能力无疑会大大加强蜀汉的军事力量。可惜,诸葛亮选择了快刀斩乱麻,将张任彻底推向了历史的对立面。

回顾这两件事,魏延之死、谯周之放、张任之杀,背后都透露出诸葛亮的性格局限。他对“忠义”的执念,成为了他看待人才的唯一标尺。

魏延的背叛历史,让他再大的才能也无法被完全信任;谯周的投降姿态,却因为不触及核心利益而被放过;张任的刚烈忠诚,本该是刘备集团最需要的品质,却因为“站错了队”而被轻易放弃。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和现实政治的忽视,最终成为诸葛亮的短板。

有人说,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悲剧在于,他太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严谨、忠诚、自律让他成为了一代名相,但也让他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显得有些过于刻板。

他的每一次决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却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魏延的死,埋葬了蜀汉集团内部的一员猛将;谯周的活,动摇了整个蜀汉的根基;张任的死,则让蜀汉失去了一个可能的未来。

这样的因果链,何其讽刺。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诸葛亮能再放下些执念,蜀汉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对此,后人众说纷纭。

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无数值得深思的遗憾与教训。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从失败者的故事中,我们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0 阅读:18
睿渊评历史文化

睿渊评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