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43个港口,恐怕卖不成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以及监管的介入,李嘉诚终于坐不住了,3月31日早间,长和公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就相关交易还未做出决定。
而在此前,长和原本定于将在4月2日与贝莱德签订最终协议,据港媒报道称,有消息人士透露长和暂时不会签订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港口交易要黄,李嘉诚这次损失会有多大?监管介入,李嘉诚是否会选择退让?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港口交易,要黄了97岁的李嘉诚,原本计划把包括巴拿马运河两个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开价232亿美元。
但现在来看,这笔港口交易估计要黄了。
李嘉诚卖港口的消息传出,最开始时是《大公报》出面,发表文章对这笔交易进行谴责。
《大公报》在文章里写道,“营商不顾国家利益,终究自毁基石”!
显而易见,这是非常明确地把这笔交易上升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港口交易也由此得到了众多关注。
紧接着,前后两任特首站出来喊话,尤其是李家超的发言“任何交易必须合法合规”,变相摆明了官方对李嘉诚卖港口交易的态度。
当然了,最关键的还是市场监管总局直接介入调查,相当于从法律层面彻底堵死交易的可能性。
按理来说,李嘉诚要出售港口属于是私事,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件“私事”已经演变成了“公事”,也绝不仅仅是港口交易那么简单了。
原因是,李嘉诚卖的43个港口里,其中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位于巴拿马运河,中国21%的商船货运量和60%的中拉贸易都得走这。
尤其是特朗普一直在宣称要“夺回运河控制权”,贝莱德又跟特朗普政府联系密切,所以港口交易才会一再发酵。
尽管目前李嘉诚还未表态,但现在市场监管总局上场,这43个港口大概率得窝在手里了。
李嘉诚损失有多大?前段时间,有港媒援引彭博社的报道称,内地已经下令国企暂停与李嘉诚相关公司的新增合作,包括有意与正在审批的各种项目,但已经进行的项目不受影响。
报道还说,有关方面已经在调查李氏家族相关企业的现有或计划中的海内外投资,以便掌握其中的商业往来。
虽然消息真假难辨,但无风不起浪,港口交易事件爆发到现在,李嘉诚与国内的关系显然已经降至冰点。
被卷入中美博弈旋涡中后,李嘉诚无论怎样选择似乎都是错:
如果就此偃旗息鼓,不但赚不到赚卖港口的钱,而且很可能因为之前签订的协议,要给予贝莱德集团一定的违约金赔偿。
如果坚持要卖的话,姑且不论监管这关能不能过去,彭博社的报道未必不可能变成现实。
到时候李嘉诚损失的,可能就不是违约金那么简单了,或许将是生死存亡的大危机。
事实上,因为出售港口带来的负面舆论,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已经迎来大跌。
短短20天时间里,长和的市值已经下跌250亿港币,再加上李嘉诚的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和长实集团,李嘉诚控股的主要的4家公司市值已经下跌781亿港币。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港口交易还没迎来真正的终点,如果接下来还有重磅消息出炉,李嘉诚的公司很可能还会受到重创。
毕竟无论是得罪中国,还是得罪美国,对长和而言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港澳办3次转发《大公报》文章发声,两任特首表态,现在更是连市场监管总局都已经介入,李嘉诚却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表态。
什么情况,李嘉诚难道打算硬刚到底吗?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虽然中国香港是李嘉诚的发家之地,但现在长和的业务重心早已经不再国内了。
长和的整个营收结构里,来自欧洲市场的收入超过一半,来自内地的收入连10%都不到。
现在长和在内地的生意,主要就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屈臣氏。
所以说到底,现在的长和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家中国企业,与国内的联系也并不紧密。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李嘉诚能完全忽略中国的态度,置监管于不顾,硬要跟贝莱德交易。
有分析认为,中国真正的影响力在于,对于李嘉诚和长和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牵涉到其广泛的商业利益,足以迫使李嘉诚自愿退出。
尤其根据《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或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 4 亿元人民币,必须经过我国商务部批准。
这说明了,我国是有法律武器阻止李嘉诚的港口交易的,从道理上来说并不是不能站住脚。
现在的关键,在于李嘉诚究竟会如何计算得失,是不是真的敢永久退出中国市场。
否则这43个港口大概率卖不成,李嘉诚要提前准备违约金了。
写在最后: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但很多时候却偏偏会事与愿违,做出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
李嘉诚被迫卷入中美博弈,现在这43个港口卖或不卖,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