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开始是心里是非常苦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龙场没有可以讨论学问的朋友。
追求圣人之道,需要朋友互相鼓励和促进,这一点王阳明无疑是深有感受的。与湛若水一见定交,相约共倡圣学,是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史上让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事件。
王阳明、湛若水、黄绾,这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曾经比邻而居,经常对酒当歌、切夜长谈,真是快意啊!
王阳明像。
王阳明在《与辰中诸生》中感叹:“贬谪在此已经两年,没有可以讨论学问的人。归途中碰见朋友们,真是庆幸啊!方才还沉浸于喜悦中,转眼又要告别,十分闷闷不乐啊。圣学的余绪,很少有人追求圣人之道;有如想学齐国话的人身处一群楚国人之中,最容易受影响而摇摆不定。我们不是豪杰,很少有志向超卓坚定的人。因而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和帮助,希望大家学有所成。这些年也有一些士大夫稍微懂得追求圣人之道,全部都因为切实的德行还没有形成就对外标榜,引来世俗的非议,所以往往失败而失去立足之地,反而成为求道过程的阻碍。大家应该以此为鉴,削去那些声誉荣耀之事,一定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切实用力。”
又说:“之前在寺中所说的静坐工夫,并非希望坐禅入定。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疲于应付各种事务,心念纷纷扰扰,没有真正做求本心的工夫,所以想用此办法来弥补初级儒学“收放心”这一段工夫罢了。程颢先生说:“刚开始学习就应该懂得工夫有用力的地方,已经学习就应该懂得工夫有用力的地方。”朋友们应该在这里用力,方有进步,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有得力的地方。“学习要用心深入精微”、“君子之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为名与为利,虽然清浊不同,然而只是一个利欲之心”、“谦虚使人受益”、“不求与人相异,而求道理相同”,这些语句适合书写挂在墙壁上,经常看看铭记于心。科举考试不要担心妨碍修行之功,只是担心失去志向。就如前日我们所讨论的,循序渐进做工夫,两者不会互相妨碍的。常言道懂得于“洒扫应对”等小事上用心,就是精益求精达到神妙的境界。”
该文所提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如今也是适用的。由于个人及受到时下一些书籍的影响,有些心学爱好者比较心浮气躁。他们或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愿意切实读书学习;或看一本肤浅的书、听道一些概念,就以为懂心学,喜欢与人争论;或把“致良知”、“此心光明”、“悟道”挂在口边。
学习心学,我们应当认识自身的情况,懂得用力的地方,从而默默切实用功。如此一来,我们遇到能够互相鼓励和促进的朋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