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相|AI企业的另类叫法:技术外包公司

未来图灵 2018-03-08 20:23:04

人们常会发现,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的业务跨度是如此之大:左手跟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分析处理客服电话录音,右手还和汽车企业合作,内置交互软件,与此同时,可能还在给一些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做数据分析……

业内有人戏称:“你们AI看着像外包,听着像外包,本质还是外包。”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手握核心技术的AI企业的求生现状,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的工具,被兜售给传统行业:安防、医疗、家居、金融、教育……当今人工智能的概念极具吸引力,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的字眼也正中企业的G点。

按理说产业变革应该应声轰轰烈烈地到来,但实际情况却是,AI企业的外包项目,成功率很低。换句话讲,对很多AI企业来说,当下是欲当外包而不可得的时代。

“技术落地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行业的开拓者并不能够一起坐下来探讨落地的可能性,其实是没办法的。”依图科技研发总监周健说,还是要在行业中找到愿意吃螃蟹的人,他们可能也一直想要找到变革的方案,也会愿意和AI企业聊。 

很多传统企业找上门时,还会带上不切实际的需求。受科幻片和索菲亚的误导,有人认为当前的AI技术已然无所不能。

“目前人工智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天花板。”iPIN创始人兼CEO杨洋在一次课程中提起了AI外包中常见要解释的问题:AI其实在语言理解方面逻辑很差,而且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

关于误解,三角兽科技的COO马宇驰说得更直接:“最令我们吃惊的是,索菲亚这么假的东西居然也敢拿出来给大家看;第二吃惊的就是,居然有这么多人信了。”

即使克服了认知上的差异,找到了吃螃蟹的企业,AI技术外包也还有诸多待解决的难题:外包成本高得吓人(做AI的工程师普遍身价更高)、项目成功率无法保证(项目执行前,AI企业往往难以评估可行性)、需求企业的数据规模达不到需求(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

偶尔,AI企业还会遇到权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

2017年3月,出门问问发微博质问小米:在发布会临开场前抬出霸王条款,不签约就对出门问问的技术贡献只字不提,这样做合适吗?

即便如此,对于业务to B的AI企业来说,技术外包也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周健说:“对于任何一个新兴的技术,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阶段,不管是当时的IT,还是后来的互联网技术,实际上一开始都像外包。”他认为“平台化”是这些AI企业脱颖而出、留存到下一个时代的明智战略。

普强信息是语音识别领域的AI企业,他们的技术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帮助传统企业的客服中心审查客服录音,二是为汽车提供语音交互的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前装也包括后装。

更为人熟知的是专注语义理解的三角兽科技,他们和诸多手机厂商合作,提供自然语言的拆词、理解服务。

实际上深究起来不难发现,周健所说的“平台化”,其实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一个四处找活儿、鼓吹技术的下游企业,变成一个响应需求、构建壁垒的服务者。这不但需要AI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传统企业观念和认知上的快速转变——显然在大多数领域里这条路还很长。

但也有人在试图突破或绕过“外包”的瓶颈。

禾多科技的创始人倪凯,以前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高级科学家,主导百度无人车的研发,如今他创立的公司主攻L3.5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去年底发布的轩辕自动驾驶研发平台,能够满足开发者对L2-L5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需求。

原先百度无人车的另一个“金刚”余凯走的是软硬件结合的路子,直接做最核心的组件。他创建的地平线,开发了“旭日”“征程”两款芯片,分别用于无人驾驶和智能摄像头,它们是目前为止规格参数最好的国产视觉芯片。

无论是圈内人还是场外观察者,都很难断定,究竟什么样的成长路径对于AI企业来说是最合理的。我们可以参考PC时代、移动时代到来时,市场的变化轨迹,但却并不能直接认定历史会原样上演。

但无论怎样发展,我们都可以断定,AI作为最有可能彻底改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技术,其未来图景一定不会止于外包。

1 阅读:3

未来图灵

简介:智能共创,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