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兽按
商品全、菜新鲜、社交属性、民生工程、人间烟火气等都是菜市场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原因。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971篇原创文章
入局者众,让“菜市场”又成了被争抢的“好标的”。
继美团、阿里、京东之后,每日优鲜也加入了“改造菜市场”的大军。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巨头入局,包括互联网巨头和线下实体商超,侧面反应了这个业态值得做;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的菜市场正处于亟待改善的状态。
以西安的菜市场为例,疫情后,复聪路农贸市场整体销售下降达到50%,客流也由3000人/天降至500人/天;鲜目农贸市场商户的利润下降20%;环西农贸市场生鲜摊位有一半空置……
客流锐减、利润降低,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菜市场,进而引发商户退租、招商困难等诸多问题。
这亦是市场的机会:菜市场具备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稳定的市场份额,未来5-10年仍会是最主流的社区零售业态之一。从资本的角度看,菜市场符合“规模足够大、改造空间也足够大”的赛道准入标准。
难点在于,“改造”仅是开始,关键的是后续持续运营的能力。
1
菜市场的机会点
即便商超、生鲜店、前置仓、线上到家平台、拼团等都在侵蚀菜市场的原有份额,但菜市场仍是购买生鲜的主要渠道,占比接近60%。
全国近4万家菜市场,超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正是这些巨头们盯上菜市场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民生工程”的菜市场亦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农改超”的声势就已经轰轰烈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广州、武汉、杭州和苏州在内的诸多“农改超”都被迫停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农改超”和菜市场本身属性并不匹配。
2002年,广州“农改超”做了80家,但2003年上半年仅改了10家,后来就进入低调的调整期。因为在广州,同等面积的“农改超”项目比新建生鲜超市成本要高出20%至30%。同时,菜市场用电基础薄弱,改造后生鲜超市要配备大量冷冻冷藏设备,仅用电增容一项,就要投入近百万元的资金。
此外,“农改超”后导致农贸市场从业人员失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这些都是“农改超”失败的原因,其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用超市来代替菜市场。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无数事实证明,“菜市场”的地位不能被完全取代,只能是改造、升级。后来,各城市又衍生出“农加超”等诸多模式。
目前,整个社区零售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菜市场、商超、生鲜店、前置仓、到家、团购等诸多业态并存的局面。
商品全、菜新鲜、社交属性、民生工程、人间烟火气等都是菜市场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原因。
传统菜市场被拆除、搬迁和改造的最核心原因在于: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菜市场已经不能匹配城市发展的需求,亦不能承担更多新型城市所需要的功能,比如脏乱差、食品安全、消防隐患等都未能很好解决。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和保留原来菜市场具备的优势,诸如人间烟火气、商品新鲜、品类齐全、价格优惠、解决就业等诸多难题。
这其中就蕴含,基础设施改造、软硬件设备更新、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改造、商品更新迭代、差异化运营等诸多机会。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各互联网巨头和实体商超却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
2
改造菜市场的“多路出击”
目前,京东在上海改造的传统菜市场已达24家,正在入驻系统的有60家。此外, 京东4月还同步启动了包括福建、重庆、西安、天津等城市的菜市场改造计划。
京东改造菜市场的方向在于更换菜市场标准化作业和基础性的数字化资源。包括为菜市场配置系统应用专员、提供农产品的质控能力,以及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出货渠道。
京东的优势在于平台的巨大流量和城市的物流配送。此外,其巨大流量下的大数据能力也更有利于菜市场末端销售环节的改造——线下通过电子秤、支付二维码等传统方式的打通实现销售数字化,线上接入“京东”App和“京东到家”App实现一键下单。
美团则拥有本地流量优势和同城配送的能力,所以其菜市场改造工作重点聚焦在了销售端。
2019年,美团孵化了“菜大全”,通过平台加盟模式,选择传统菜市场里设置代运营点,整合各家摊贩的菜品并做品控和打包,再以独立品牌形象,整体入驻到美团外卖平台,帮助菜市场商户以外卖形式扩张线上出货量,一举完成了线上线下的商品线打通。
换句话说,美团采用菜场代运营模式,直接与商户而非菜市场合作,培养菜市场商户在外卖平台经营的能力,并不会对菜市场硬件设施做调整。
饿了么与美团采取类似的平台模式,更多地也是在销售端发力,帮助商户做好线上外卖的能力。
每日优鲜则不只停留在京东和美团聚焦的一二线城市场,而是覆盖一二线和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更下沉市场的菜市场改造。
目前,每日优鲜在山东、江苏、安徽、重庆、广东等地落地菜市场改造项目,规模不小。
与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不同,每日优鲜首先是选择产权清晰的“菜市场标的”,然后将其“整包”过来,签约长达数年的经营权。
从这个角度看,每日优鲜已经不仅仅停留在 “改造”这个层面,而是菜市场的运营方。
这其中包括菜市场软硬件改造、消费体验升级,动线规划,供应链改造、商户运营管理,差异化经营,线上线下一体化、业态配置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每日优鲜的菜市场改造计划,不再只是卖低溢价的生鲜产品,而是多业态、多服务的组合。
更直白一点说,菜市场怎么玩,每日优鲜说了算。其计划将传统菜市场从过去的fresh market 升级为一个集合了食品、餐饮、休闲娱乐、服务、健康护理为一体的综合Mall。
多业态和更为丰富体验的升级,也许能够吸引更多客流,带来更多的消费机会。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不同的“改造思路”。
三者相比,每日优鲜对菜市场的改造,显然更为彻底。
但究竟是在传统菜市场摊位模式上做附加,进行数字化改造,还是在销售终端赋能商户,打造其运营能力,抑或是“推倒重来”?
商业经营,没有标准答案,更多地在于探索,更要看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也许从超市发运营“海中市场”的案例中,给业界更多一点思考。
3
“全链路”思考
2019年年初,超市发接手了北京海中市场的改造工作。
超市发将改造后的海中市场定位为“超市集”,围绕社区百姓一日三餐的买菜高频刚需和便民服务的低频刚需为基础。
同时,丰富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打造一刻钟商圈范围内的消费服务全包围、集成化、保姆式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示范店。
负一层,重点突出市集的概念,整层采用摊位式经营,包括生鲜、水产、副食粮油、熟食等民生必须商品,满足周边百姓日常生活的“高频刚需”。
一层,采取档口的经营模式,引入了西四包子铺、怪兽炒饭、友鸭、贡茶等近20家特色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即时餐饮的需求。
采取联营的租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摊贩的准入门槛,又能提升菜市场的管控力;摊贩在背靠连锁超市的流量和知名度的同时,超市发又能其产品、品质和服务进行合规化管理。
从多业态布局来看,超市发与每日优鲜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线下超市起家,后者则通过前置仓积累了更多数字化和运营线上化的经验。
从2016年开始,每日优鲜就在探索数字化,迭代积累了三四年的数据和算法,在商品采购、质检、运输、库存、配送、营销等全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智能化分级和数据AI决策上也更加成熟,这也是每日优鲜的优势。
如果将这种能力赋能给更多的菜场,整个行业的效率将会极大提升。
每日优鲜从前置仓延伸至菜市场的业务路线,就像是它在专攻一二线城市的即时零售之外,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这让人想到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观点。詹姆斯·卡斯将游戏分为两种: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包括下棋、争执,战争等等,这种游戏的特点是分出胜负就结束,参与者是在边界内玩。
而无限游戏是以延续为目的,比如婚姻、文化、宗教还有生命等等,在延续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无数种可能性和结局,参与者聚焦的是“边界”。
显然,当每日优鲜不再仅局限在做前置仓,而是要改造菜市场、用数字化手段赋能菜场商户、带动行业升级时,其就告别了有限游戏。
零售行业的属性决定了市场上不会有绝对的胜负,而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结局,多业态并存将是常态。(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了解会议详情及报名方式,请点击文尾「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