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是我国的开国少将,他一生战功显赫,却在1976年时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后来又被开除了党籍。在丁盛晚年的时候,他曾多次进京请求首长为他平反,然而却屡屡遭到拒绝。
那么,丁盛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军,他为什么会被开除党籍,首长为何又不愿给他平反呢?
丁盛
一、丁盛的早年经历与军事生涯起步
丁盛,江西于都县人,1930年17岁时加入陈毅的队伍,最初的职务为通讯员。
作为通讯员,丁盛经常需要穿越反动派的封锁线,来回于各大根据地之间送信。这份工作虽然危险,但是也让丁盛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再加上能经常与领导干部接触,这令他比其他战士有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1932年,丁盛在一次送信的过程中认识了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王稼祥非常欣赏他,于是就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当了警卫员。
王稼祥
作为警卫员,丁盛与王稼祥朝夕相处,很快就耳濡目染学了不少文化,两个人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不久后,王稼祥将丁盛推荐到了彭德怀的第三兵团,担任了兵团卫生队的指导员。从此以后,丁盛就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政工岗位上,职位也一路攀升。到抗日战争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八路军主力团的政委。
在这段时期,丁盛虽然也参与了一些战斗的指挥,但是他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工方面,军事上并不十分突出。
二、丁盛的崛起与战功
1945年,在日本投降后,丁盛被任命为27旅旅长,前往了东北进行剿匪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丁盛的军事指挥才能逐渐展现。
1947年,由于丁盛在剿匪作战当中的优异表现,他被任命为了24师师长。后来24师被编入林彪手下的45军,改称135师。
在1949年9月的衡宝战役中,丁盛率领135师长途奔袭沙坪、灵官殿一带,在白崇禧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就已深入敌后,直插白崇禧的“心窝子”。
白崇禧
当白崇禧发现丁盛的部队时,他整个人都懵了,哪还顾得上防御我军其他部队,仓皇把四个主力师全部撤回。
丁盛眼看着就要打到敌指挥部了,却突然遭遇敌四个主力师的围攻。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丁盛果断决策,下令让所有部队扔下辎重,疏散非战斗人员,全师轻装上阵。
丁盛此举换来了部队的高机动性,135师在敌四个师之间来回冲杀,不断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竟将白崇禧打得疲于奔命,狼狈不堪。
不久后,我军大部队赶到,135师与大部队里应外合,白崇禧不得不仓皇率部撤退。
此战过后,林彪盛赞丁盛为“丁大胆”,并将135师誉为“猛虎”,丁盛就此打响了他“四野虎将”的名声。
建国后,丁盛被任命为54军军长。
1953年,丁盛率54军入朝作战,并在金城战役中重创南朝鲜军“首都师”、第六师和第八师,歼南朝鲜军2万余人。
金城战役中我军向敌军阵地发射火箭弹
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丁盛率部参与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他在瓦弄战役中,歼灭印军主力1.2万余人,令印军从此一蹶不振,一举奠定了战争的胜利。
三、晚年的坎坷与争议
尽管丁盛在军事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的晚年却并不平静。特别是在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丁盛的处境变得非常艰难,虽然他在关键时刻与林彪划清了界限,但是还是给他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1976年,在“四人帮”被打倒后,丁盛受到牵连,被解除了所有职务,之后又被开除了党籍。
在之后的日子里,丁盛一直在为洗脱自己的罪名而奔走。
1998年,也就是丁盛去世的前一年。深知自己时日无多的他,强撑着病体,进京请求首长帮忙平反。然而,首长在对其的说辞和其他证人的说辞核对后,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都无法对应上,这令首长对其持怀疑态度,最终拒绝了他的平反请求。
丁盛
这次遭拒成为了压垮丁盛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回家之后,丁盛便一病不起。
1999年9月25日,丁盛怀着无限的遗憾与不甘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在丁盛去世后,他的家属以及老部下们本想以将军的名义为他开追悼会,但是相关部门却拒绝了这一请求,甚至连“同志”二字都不许使用。
最后,丁盛的追悼会以“丁盛老人”的名义召开,挽联、横幅、悼词等均没有出现“将军”或者“同志”的字眼。
丁盛的一生,是光辉与坎坷并存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不容置疑,但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和晚年的争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