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7日,随着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国民党的部队也就此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
其中,在江苏、浙江一带活动的国民党军被划分为第三战区,由冯玉祥担任战区司令长官。
冯玉祥
第三战区所辖区域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隶属其的张治中、陈诚、薛岳等部又都是蒋介石的心腹,所以蒋介石可以说对第三战区非常重视。
虽然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是冯玉祥,但是实际上蒋介石是事事过问,到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更是把冯玉祥挤掉,亲自兼任了司令长官一职。
蒋介石
然而正是因为蒋介石的亲自兼任,本应是国军精锐的第三战区在他的一通瞎指挥下,被日寇打得节节败退。
上海、南京、杭州……随着一座座重要城市沦陷,蒋介石赶紧找人背锅,于是又把司令长官的位置交给了顾祝同。
要知道,等顾祝同接手时,第三战区早已不是抗战刚开始的第三战区,张治中、薛岳等主力部队纷纷撤出,留下的都是潘文华、唐式遵等杂牌军。
顾祝同
很显然,蒋介石那时已经将第三战区完全放弃,其战略意义已名存实亡。
但是,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的第三战区,非但没有被日寇消灭掉,反而还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了国军部队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战区划分
那么,为什么第三战区能在这样的困境中存活下来呢?
原因有三:
第一,第三战区部队擅长敌后游击战。
在我们的一贯印象当中,国民党的部队都是极其不擅长游击战的。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第三战区就是那个例外。
由于长期跟新四军一起并肩作战,第三战区的国民党军在战斗中学会了不少游击战术,而谢升标所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谢升标
谢升标是国民党军的一名上校旅长,他所率领的部队曾经多次破袭铁路、炸毁桥梁,有效地打击了日寇的后勤补给线。除此之外,他们在防守时还会熟练使用地雷战、地道战令日寇的“扫荡”无功而返。
在1938年2月的反“扫荡”战斗中,谢升标所部就在陈家桥旧兜圩一带与日寇激战七天七夜。他们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作战,不光击毙了日寇一名少佐,还生俘了一名副官。
要知道,在抗日战争初期,生俘日寇军官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能有这样的战绩,实属不易。
也正是因为有像谢升标这样善于打游击战的将领,第三战区才最终在敌后站稳了脚跟。
第三战区部队
第二、第三战区地形复杂
江浙一带与华北平原不同,这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而第三战区所在的地方,其山岭更是连绵不绝。
作为一支在沦陷区腹地的部队,第三战区无疑是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他们想要歼灭第三战区并不容易。在多山的地形中,日寇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重型武器的威力也因为被山势所阻隔而发挥不出威力。
相反的,第三战区则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配合着熟练的游击战法,灵活机动地与日寇作战,自然优势明显。
浙江山脉图
第三、第三战区较为富裕
正如前文所说,第三战区所辖区域是中国最为富饶的江浙地区。虽然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寇侵占了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但是还有一部分城镇为第三战区所有。
这些城镇的经济虽然不及大城市,但是也有很成熟的商业体系,这就令第三战区拥有了非常良好的经济来源。
打仗一旦有了良好的经济作为支撑,那么就能变得游刃有余起来。
反观日寇,他们所做的都是以战养战的生意,每攻陷一个地区就大肆劫掠一番,导致该地区的商业体系被彻底破坏。
在日寇的剥削下,沦陷区的经济越来越差。再加上日本本土本就是一个弹丸之地,物产并不丰富,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
日寇在运输劫掠来的物资
所以,战争越发展到后期,日寇越显势颓,而第三战区却越打越富。到抗日胜利之时,第三战区竟然已经发展至整整20万之众。能在敌后养活20万的部队,足可见第三战区的经济之好。
在上述三大原因的加持下,第三战区的国军最终在日寇的腹地一直坚持作战至了抗日胜利。这支被蒋介石早早放弃的部队,反而成为了国民党部队的中流砥柱。